本文共1617字
就在金管會成立20年前夕,再度傳出令人震驚的消息,金管會檢查局因台中商銀被挪用公款案遭檢調搜索,這是金管會成立20年來第二次被檢調搜索,也讓人再度想起金管會成立初期的跌跌撞撞。
政府當年成立金管會的理想跟實際,基本上仍有落差,一位資深官員回想,最初是為了金檢一元化,後來變成金融監理一元化,原本要仿英國金融監理總署(FSA)的公法人獨立機關,最後是預算、人事都未能獨立。
成立初期採委員制 九個太陽大鳴大放
從財政部分割出來的金管會,成軍初期就因組織定位不明及人的因素,引發不少爭議。
金管會2004年7月1日成立,採委員制,委員會是金管會最高決策機構,首任主委龔照勝出身外資圈,想要塑造新的監理文化與思維,重用委員,委員也積極爭取表現。
九位委員是金管會的靈魂人物,同質性低,個性鮮明,對內、對外講話一樣直率,他們來金管會都對自己抱有使命感,跟業務局互動常有衝突,官員私下稱他們是「九個太陽」。
委員一人一把號,各吹各調,讓行政院感覺難以控制,「差點想把金管會塞回財政部」,要在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中,把金融政策權劃歸財政部。
主委、檢查局長涉弊案 金融監理機關首遭搜索
更震驚的是,檢查局長、主委因弊案黯然下台,接著又有委員涉及收受賄賂,創下金融監理機關被搜索的首例,重創金管會監理威信。
官員回想,當時的金管會可以說是一團亂,那段時間,同仁到學校開家長會都不敢說在那裡上班,直到金管會主委胡勝正上任後才慢慢穩住軍心。
八年後,金管會從委員制改成首長制,重新掛牌,委員會變成諮詢性質,現在則剩財政部、經濟部等機關代表,但多數都指派副首長開會,形同虛設。
資深官員說,當初委員制並非全然不好,擁有不同專長的委員,確實也經常提出各種新思維、新構想,火花四射也腦力激盪,而現在則是全看主委風格。
扭轉重監理輕發展 外界寄望新主委
監理重於發展,是外界對金管會最常見的批評,被視為風格開放的新任主委彭金隆,外界賦予很高期待。
彭金隆上任前曾與金控業者座談,一位與會的高層說,會上有很多人批評金管會太官僚,官員會跟業者說「你們不要一口氣送太多案件過來,我會來不及審」。
這位高層說,實際上,官員很認真,每天都很晚下班,20年來金融市場膨脹多少,但員額就這麼少,以台灣的官場文化,出了問題不砍人才怪,所以官員每件公文都要認真看、仔細審,不能有所疏忽。
當天還有一位董事長跟彭金隆抱怨,被重點管理的公司董事會議程要先送金管會,「你(金管會)是董事會?還是我們是董事會?」這位高層說,聽起來雖奇怪,但如果將心比心,監理官肯定是怕出問題、被長官罵,背後有其無奈。
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也從另一個角度看金管會在「發展」上的表現,他說,台灣監理官的素質跟努力程度都非常高,只是在條條框架限制下,很無奈,社會沒有容錯空間,員額又不足,逐漸變成怕出錯,形成這種「重監管輕發展」的監理交化。
李長庚認為,社會如果期待金管會要大開大闔,發展過程就要給主管機關容錯空間,否則沒人敢嘗試。
當然,金管會監理思維也要與時俱進,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說,政府要高度管理金融業,是因牽涉跟社會大眾拿資金,換言之,如果不涉吸收大眾資金的,像券商等就不用管太嚴;金管會要評估那些不用管的就不要管,「把時間拿來做規劃」。
陳冲認為,智慧型手機推出後,手機不再只是通話工具而是生活工具,很多金融行為都能在手機完成,所有思維都不一樣了,古老金融也要用新眼光去看。
延伸閱讀 》
金管會20年之1/金融資產規模20年突破百兆 銀行多整併少 國際競爭力不進則退
金管會20年之2/山道猴子哀歌多 政府保護傘沒到位 市場巨嬰也須提升金融素養
金管會20年之3/下個20年必做的三件事:金融整併、組織再造、管住類金融
金管會20年之5/那些年的金管會主委 有人置身暴風圈 有人凌雲壯志未成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