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美對大陸經貿緊縮 是福是禍?

美中關係示意圖。美聯社
美中關係示意圖。美聯社

本文共1358字

經濟日報 社論

拜登政府對中國大陸的經貿政策,現在愈來愈明朗了,不只是繼承了川普對大陸強硬的經貿政策,還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打蛇打在七吋上,對關鍵產業愈來愈緊縮。

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在去年9月一場演講中,很明確地提到美國在經貿上的戰略競爭態勢,他指出,過去美國產業政策是在「相對優勢」上,領先全球對手「幾個世代」,但是現在的戰略環境,逼著美國必須在某些產業上,「盡可能地維持領先幅度」,換句話說,就是領先愈多愈好。

推薦

拜登政府所用的手段,早已超過川普政府時的關稅,而是包括了:政府法案、行政命令與國會立法,所著重的不是貿易逆差,而是在關鍵產業是否居主導地位,這些產業包括,半導體、生物科技、綠能減排。

拜登政府即將公布新的行政命令,限制美國企業不得在中國大陸投資高科技產業,還有限制中國的App像是抖音(TikTok)收集美國用戶的數據資訊的行政命令。而國會中也在醞釀兩黨一致的類似法案,包括對來自中國大陸投資的審查,對投資大陸的項目限制,以及對抖音的限制等等。

拜登政府措施分為兩個層面,一是保護面,阻止中國取得高階晶片的行政命令,限制凡是美國企業,或是使用美國科技的外國企業,不得在中國大陸投資生產高階晶片,甚至美國人都不能在中國晶片產業中工作。二是推廣面,1月起生效的《通膨削減法》,其中相關的電動車等綠能產業,必須使用一定比例的在北美生產的零件與原料,才能得到補助。

美國的戰略競爭,當然是針對中國大陸,而這個決策受到了幾件事的影響;一是三年前開始的新冠疫情,美國赫然發現,自己不能生產足夠的面罩與呼吸器,必須要從中國大陸進口,這對國家安全來說,是個很大的弱點。

其次是,一年前開始的俄烏衝突,由於非常依賴俄羅斯的油氣,歐洲要團結一致支援烏克蘭對抗俄羅斯,不是件容易的事,美國也反省,既然俄羅斯可以用此來要索歐洲,那如果發生台海危機,中國大陸是否會以手上的經貿籌碼,阻擋美國出兵?

其三是,過去30年,美國原本期待,自由經濟會形成中產階級,最終促成大陸改變,已經落空,現在中國經濟「國進民退」的趨勢愈來愈明顯,私人企業愈來愈受到政府管控,美國與大陸的投資、技術轉移、甚至經貿往來,只會讓軍工產業得利,所以必須要予以嚴格限制。

川普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惹惱其他國家,拜登的策略,比川普要巧妙,建立起以市場經濟為主的國家聯盟,形塑起自己的戰略產業供應鏈,來對抗北京,這是「印太經濟架構」背後的構想。

話講得漂亮,但是要把各國從現在的經濟體系、已有的供應鏈中拔除,是很痛苦的過程,雖然主要針對目標是中國,但是其他經濟體莫不受到影響。《晶片法案》衝擊到台灣,而《通膨削減法》傷到了歐盟與南韓。

台灣與南韓由於依賴美國安全保護,對美國的霸道敢怒不敢言,但法國與歐盟卻通過公開和私下等途徑表達了不滿,認為《通膨削減法》保護美國廠商,卻對歐洲企業歧視,希望美國能夠同意給與歐洲企業豁免權,就像美國已經給予墨西哥或加拿大的那樣,法國總統馬克宏就在訪美時當面向拜登提出,至今沒有結果。

美國現在所作所為,變相樹立起投資壁壘,絕對還是保護主義,雖有利於美國,卻會讓其他國家面臨國內產業空洞化的可能。不僅對全球衝擊,美國國內的自由貿易派,也擔心這個趨勢繼續的話,將成為冷戰的前奏,任何美國與中國大陸的往來與合作,都將成為「資敵」,形成第二次麥卡錫主義,這也非美國之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矽谷銀行破產對金融業的啟示
下一篇
Fed鷹式決策鴿式指引的深意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