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諾貝爾大師戴蒙對金融的貢獻

202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蒙。經紀人/提供
202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蒙。經紀人/提供

本文共1506字

經濟日報 社論

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戴蒙教授,今天來台灣參加由經濟日報與兆豐金控主辦的大師論壇。經濟日報從2007年開始舉辦大師論壇,16年來,已有16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來台參與大師論壇,分享他們的學術研究成果。「大師論壇」已經成為台灣向國際經濟大師請益與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聯合報系送給台灣社會的知識饗宴。

戴蒙教授主要的貢獻有二,一是與另一位共同得獎者迪布維格(P. Dybvig) 合著的銀行擠兌模型,一是解釋銀行在金融中介功能方面優於一般私人借貸的地方。今年3月美國矽谷銀行倒閉,印證兩位教授在1980年代的研究仍具相當價值。

戴蒙與迪布維格1983年所作的貢獻(D-D模型),是說明擠兌發生的原因,未必是因為銀行舞弊或經營不善。銀行運作的本質是「借短支長」:跟存款者借短期借款,再將資金長期放款給廠商或房貸戶。只要存款戶提款的金額沒高過銀行準備太多,銀行可以順利扮演中介者,滿足存款戶需要的流動性,讓貸款者可以完成他們的投資,而銀行則賺取利差。D-D模型用賽局理論,說明在金融體系中有兩種均衡,好的均衡是大家都「認為」別人不會去提款,因此只有真的需要現金的人才去提款,存款、貸款跟銀行三方都高興。壞的均衡是即使銀行清償能力充足,但因為存款戶「認為」別的存款戶都要提款,怕自己晚一步提款將有所損失,因而也去提款,迫使銀行必須跟貸款者抽銀根或賤賣資產、甚至倒閉,形成三輸的結果。

D-D模型並未說明這個「認為別人都要提款」的想法是從何而來的,但他們強調,無稽的謠言或風吹草動都有可能觸發。政府可以做的,是防止這種情緒蔓延,而存款保險便是很好的方法。我們可以用D-D模型來了解矽谷銀行倒閉的事件。

首先,矽谷銀行並未從事高風險投資,相反的,他們的投資相當保守,只買美國公債。但由於短期公債利率太低,因此他們買了很多長期公債。他們犯的錯誤,是投資標的過於集中。

其次,他們的財報並無隱匿,在附註欄位如實依會計原則揭露,由於利率上升,他們所持有的長期公債的市值降低,出現20億美元的帳面損失。與他們2,000億的總資產跟300億的資本額相比,即使認賠賣掉公債,其損失也在承受範圍。但有財金網紅看到這個附註,並在推特上發布,意外造成存款戶恐慌,而矽谷銀行也沒有適時澄清與有效安撫存款者。再者,數位金融讓存款戶可以隨時提款或轉帳,以前在銀行內堆大量現金來安撫存戶的做法不再適用,壞的均衡已無法避免。

從這個案例,並參考D-D模型,我們有幾個議題可以探討:

(1)資訊如何傳達?雖然有人認為如果矽谷銀行別把損失說的那麼詳細,就不會發生擠兌,但畢竟現在公司治理以透明為原則,因此我們不可能走回頭路。那麼,當銀行在揭露損失時,就應該有更積極主動的說明與澄清。

(2)存款保險的金額是否該設上限?從D-D模型及後來的研究發現,增加大存款戶的數量有助於避免擠兌,因此讓大存款戶安心有助於金融穩定,所以存款保險不應設上限。美國原來的保險上限是25萬美元,矽谷銀行擠兌發生時,美國政府只強調存款低於上限的存戶不需擔心,沒想到該銀行有很多存款大戶,他們的擠兌讓大小存戶都恐慌,即使後來政府保證保險無上限,也為時已晚。

(3)美國升息已一段時間,矽谷銀行為何毫無風險意識?監管資料顯示,矽谷銀行認為升息會讓利差擴大,是利多,因為傳統看法是存款戶「腳麻」,不會追著利率跑,因此銀行不需要提高太多存款利率,但卻可以馬上提高貸款利率。不過,現在投資管道多元,存款戶不再那麼遲鈍,迫使銀行業在利率提高時也必須提高吸收存款的成本。

台灣央行目前仍將利率維持在低檔,一旦央行改變政策,銀行業應有與存款戶共好的措施,否則一旦存款戶集體出走,其成本絕對超過給存款戶的利息。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促參模式興建社宅 創造雙贏
下一篇
中美交鋒 為何美國愈來愈顯吃力?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