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學費住宿費補助 難改善青年低薪

為減輕大專院校學生負擔,行政院近日決定,從明年2月起,補助每名住宿生每學期5,000元,預計27.5萬名學生受惠。示意圖。記者劉學聖/攝影
為減輕大專院校學生負擔,行政院近日決定,從明年2月起,補助每名住宿生每學期5,000元,預計27.5萬名學生受惠。示意圖。記者劉學聖/攝影

本文共1435字

經濟日報 社論

為減輕大專院校學生負擔,行政院近日決定,從明年2月起,補助每名住宿生每學期5,000元,預計27.5萬名學生受惠,每年需28億元;今年6月,行政院也通過從明年2月起,減免私立大專學生每年學雜費3.5萬元,預計63.4萬名學生受惠,每年需219億元。不過,這兩項邁向「0到22歲國家一起栽培」的政策,既加重未生育子女家庭的負擔,也無法改善近來青年低薪、高失業率的問題。

首先,不打算生小孩的單身及頂客族,被迫必須分擔這兩項政策的經費。目前公立大學每名學生每年學雜費5萬餘元,占教育成本10%-20%。相對地,目前私立大學每名學生每年學雜費約 10萬元,占教育成本60%-70%。至於學雜費不敷教育成本的部分,則須由單身及頂客族埋單。根據主計總處提供的家庭組成型態資料,單人家庭由2001年占比10.7%增加到2021年的14%,而由夫婦組成家庭的占比,則由2001年的13%增加到2021年的20.3%。換言之,行政院的政策一旦落實,相當於國內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又要再出資幫忙其他三分之二有機會受惠的家庭。

其次,從1990年代起,我國實施「廣設大學政策」,是近來青年低薪、高失業率的主困。去年國內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的平均月薪3.1萬元,比同一年基本工資25,250元僅高出23%。而去年我國15-24歲青年的失業率11.8%,為全體失業率3.67%的3. 26倍,又高於OECD國家2.18倍。

廣設大學政策所產生「重量不重質」的結果,一方面拉近高中與大學畢業生的薪資差距,另一方面資質普通的大學畢業生,一旦進入勞動市場後,失業的可能性也增加。以高中畢業生初次就業和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的平均月薪相比,在1996年時為73%,而到2022年則增加到87%。這26年間,兩者薪資差距的大幅縮小,顯示和實施此政策之前進入大學的學生素質相比,受惠於此政策的學生素質較普通,故在大學所學習到的知識,較無法提升其進入職場後的生產力。因此,雇主願意給的薪資,和給高中畢業生薪資的差距,也與時俱減。

此外,因廣設大學政策而受惠的學生,一旦去尋職,也會對雇主普遍僅提供略高於基本工資的職缺不滿,因而增加搜尋工作時間,甚至變成「躺平族」。

行政院的兩項新政策,會因吸引更多學子進入大學就讀,而產生類似「廣設大學政策」的效果。換言之,因受補貼政策激勵而直接進入大學就讀的學子,其畢業後受到雇主青睞的程度,恐反不如那些高中職畢業後,即進入職場歷練,其後再接受一些在職訓練的學子。

行政院的兩項新政策既然無法緩解青年低薪問題,則有必要另謀其他處方。大學剛畢業的學生,其初次就業的起薪和所學專業息息相關。一般而言,和人文、社會、民生及藝術專業相比,商學、科學、工程、醫學以及和數學相關專業的起薪較高。雖然私立大學會隨市場狀況,逐漸合併或裁撤前景不佳的科系,但教育部鮮少對公立大學類似科系進行整併。因此,為解決青年低薪問題,教育部不如將學雜費及住宿費補貼移轉至下列用途:教育部一方面可盤點AI時代,職場新鮮人所必備的知識;例如,一般企業的行政人員所必備的電腦文書處理軟體知識、所有中小企業不可或缺的會計人員所必備的財會知識,以及求職時撰寫履歷表所必備的論文寫作知識。教育部可鼓勵或甚至強制大專生修習這些知識,並調撥經費給這些科目的授課老師。另一方面,教育部可對公立大學進行類似私立大學的科系整併工作,並對權益因而受損的師生,給予金錢補償,並輔導其進行轉業訓練。

這些針對性的補助比為了討好選民廣泛撒錢,效果大得多。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新南向政策需精進求突破
下一篇
國防支出增加 恐排擠經濟發展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