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76字
陸委會日前在臉書公布,去年台商對大陸投資金額降到30.4億美元,僅占對外投資總額266.1億美元的11.4%;相對於2010年,台商赴大陸投資占全體海外投資的83.8%,去年對大陸投資的比重大幅下降。陸委會進一步指出,這是台商布局全球分散風險的顯著成效,陸委會似乎覺得台商赴大陸投資應該愈少愈好。陸委會的主要任務不是應該推動兩岸經貿往來、人員往來與各式交流嗎?怎麼會覺得投資減少會是政績呢?
兩岸經貿關係大致來說,就是台灣每年從進出口獲得的貿易順差大約在1,000億美元左右,比政府每年2兆多台幣的預算還要大,所以兩岸貿易對台灣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說,2022年台灣對大陸出口達到1,860億美元,自大陸進口為856億美元,所以台灣的順差為1,004億美元。再進一步來看,台灣對大陸出口的商品中,近七成是零組件與半成品,經過大陸的台商或陸商加工組裝後,再出口到其他國家。也就是說,因為大陸有大量的台商投資設廠,在生產過程中需要零組件與半成品,就跟台灣購買,因此,當台商在大陸投資愈多,生產愈多,對台灣的零組件和半成品需求也就愈大,我們可以稱之為「投資帶動的貿易擴張效果」。台灣在這個過程中賺到大量的順差,所以台商投資在兩岸經貿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現在台商在大陸的投資逐年減少,兩岸生產關聯度也愈來愈低,未來台灣對大陸的出口與貿易順差是否也會愈來愈少?這將會帶給台灣多大的影響?政府部門有評估過嗎?經濟部有因應措施嗎?這是經濟問題,不能仍然政治掛帥或是逢中必反。
其實這兩年台商赴大陸投資減少並不是特例,主要還是因為美中關係惡化,再加上疫情,國際上突然發現,把多數生產放在中國大陸似乎並不安全,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許多國家要求大陸外商,除了在大陸的生產以外,應該在其他地方另外設置生產基地,以分散太集中在大陸生產的風險,這就是所謂的「中國加一」。大陸台商受到買方要求,被迫必須在另外一個地方設廠生產,於是有台商就選擇到東南亞投資,或是回到台灣投資。這是受到國際政經環境壓力下所做的決定,與我們政府的政策相關性較小。
另一方面,由於這幾年兩岸關係快速惡化,台海的戰爭風險大增,於是許多國家也同樣擔心把過多的生產放在台灣,會出現另外一個國家風險,所以也要求廠商在其他地方設廠生產,以降低風險,形成了另外一個所謂的「台灣加一」。過去兩年台積電(2330)赴美國、日本與德國投資,就是最好的例子。事實上,去年台灣對外投資總額達到266.1億美元,是我國有史以來對外投資的新高,其中對美國投資就占了36.4%,大約是97億美元;對德國投資占14.7%,約40億美元。過去幾年我國對美日德投資大幅增加,都與台積電有密切的關係。問題是,台積電赴美日德投資,除了帶走資金、技術與科技人才以外,可以帶動台灣多少出口?有多大的「投資帶動的貿易擴張效果」?這才是令人擔心的地方。
總而言之,過去多年來,台商赴大陸投資帶動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也創造台灣的大量順差。一直以來,大陸是台灣的最大出口地區,也是最大的順差來源。去年受到國際貿易不景氣影響,台灣對大陸出口掉了近二成,也造成台灣對外貿易總量減少近一成。現在不但有些大陸台商轉到其他國家投資,連台商赴大陸投資也減少,未來兩岸經貿降溫,這將會對台灣的出口造成重大影響。政府部門應該正視這一個嚴重的經濟問題,絕對不應該把它當成一個政績來看待。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