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04字
大英帝國沒落了。英國製造業產值不斷下滑,最新數據顯示,已經摔出全球前十大製造國榜單外,位居全球第12,為工業革命以來首見。在2000年時,英國仍是第五大製造國,現在還不如人口僅其三分之一的台灣(排名11)。英國首相辦公室日前說英國已經「破產且支離破碎」。何以致之?
製造業沒落是其中一大關鍵。英國當年稱霸世界,主要憑藉是製造業興旺,船堅炮利打遍全球無敵手,國內生產力旺盛,優質商品行銷全球,賺取豐盈外匯,進而在國內投資研發、生產、教育及基礎建設,形成良性循環,國勢益趨強大。美國循此模式後來跟上,半世紀前取而代之,稱霸世界;如今似已強弩之末,關鍵在於產業空心化,製造業大量外移,連軍需工業都捉襟見肘,服務業早已成為產業主力,產業結構偏倚,所需商品大量依賴進口,導致外貿長期逆差嚴重。
美國製造業曾盛極一時,過去半個世紀逐漸空心化。在產業結構比重上,製造業從上世紀50年代的50%,下降至當前約30%。在就業人口占比上,製造業從上世紀50年代的約30%下降至目前的10%以下,其中「鏽帶」占比同一時段從54%下降至目前的30%以下。這是川普八年前橫空崛起的重要因素。當今美國許多病灶,包括實力衰退、國債與貿易赤字高築,貧富差距擴大、地域矛盾加深、右翼民粹興起,都與製造業空心化脫不了關係。
美國製造業衰退的關鍵因素在於大企業不斷合併擴張,小規模生產者漸被淘汰,製造業就業者不斷流向服務業,資本則轉向資本密集型產業,沉迷於比較利益法則,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移至海外,只留下研發與行銷;另則拚命賺快錢、大錢,對於賺取辛苦錢的製造業看不上眼。歐洲、日本與中國產品與價格優勢衝擊美國製造業,導致實體經濟持續萎縮,而且經濟成長的減速與擴張性財政政策相互作用,形成經濟滯脹,進一步減少固定資產投資。新自由主義經濟又促進企業金融化,致使產業結構進一步脫實向虛。
歐美製造業強國德國近年步向美國後塵。德國工業正在俄烏戰爭導致能源價格高盤後快速衰退,光是去年一年,就超過17萬家企業退出市場;其中以建築公司、化工企業、技術服務提供商、機械工程公司、汽車製造商和電氣工程公司大量關門影響最大,許多製造業小公司和高度專業化企業消失,更嚴重衝擊經濟核心。德國經濟問題的根源在於製造業競爭力衰退,現在新能源汽車等優勢產業又受中國大陸威脅,前景可憂。
歐洲另一個製造業強國法國亦然。工業明顯衰落了,奢侈品是今天世人對法國製造第一反應,仍保持超強業績和高利潤率的製造業王牌;但高鐵、核電廠、雪鐵龍等已從世人眼中淡出。重工業在產業資本轉移中大量消亡,經濟陷入停滯。法國人自我調侃:「擁有劍和盾的騎士是如何不知不覺成為一個日漸手無寸鐵卻滿身綾羅綢緞的人?」
亞洲的製造業強國日本情況稍好,但韓國、台灣在一些產業上已經趕上或超前,疲軟或衰退的陰影日益擴大。日本製造業衰退的一個指標是,1996年時日本企業有99家上榜世界五百強,到了2017年,只剩下51家,而中國大陸企業攀升到了115家。 日本製造業受到中國大陸產業崛起的嚴峻挑戰。
中國已建立起體系完備、配套齊全、協同高效的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日強,目前在美國遏制之下,更以舉國體制提升產業協同水平,優化產業發展生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製造業「東升西降」態勢明顯,這個趨勢是否將使歐美日等傳統製造業強國一消一漲之後,真的導致霸權沒落,坐視中國繼續強勢崛起,實為當今世界秩序面臨翻轉的一大關鍵。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