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41字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近日出訪沙烏地阿拉伯,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沙國工業及礦產資源大臣胡拉耶夫受訪表示,沙國願意嘗試新事務,對跨境原油交易結算中使用人民幣的新想法「持開放態度」。
1970年代,美國與當時世界上最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達成協議,確定以美元作為石油交易之計價貨幣,並得到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其他成員國的同意。美元與石油緊密掛鉤,使得國際市場上進行石油交易的經濟體都必須要有美元,美元也因此成為全球交易貨幣及外匯儲備貨幣,此即所謂的「石油美元」。「石油美元」的出現與存在,成為支撐美元全球霸權的重要基礎。
然而,傳聞指出,沙國與美國長達50年的石油美元協議於2024年6月到期後,沙國不再續簽。沙國現在可靈活地以多種貨幣出售石油,包括人民幣、歐元和日圓。沙國與美國之間的石油美元協議,究竟實情如何,均未得到任何官方證實,但這已不太重要,因為現實上已出現非美元的石油交易,甚至非美元的其他國際貿易的交易,且與此同時,以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交易貨幣的現象也早已出現,方興未艾。無疑,這樣的形勢與趨勢,對已雄踞近一個世紀的美元霸權而言,絕非好兆頭。
形勢之所以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直白了說,跟美沙關係的變化有關,也跟中沙關係的強化有關。
首先,自上世紀二戰後,美國作為全球最強大國,一直是中東石油的大買家,但美、沙這種雙贏格局,進入新世紀未久,即因美國頁岩油科技突破,從一個石油大輸入國旋踵之間成了大輸出國而出現變化,美、沙從石油合作關係變成了石油競爭關係。
其次,以往美、沙關係還建立在美、沙聯合一起對付伊朗的背景之上,然而2023年3月中國成功促成了兩個伊斯蘭百年世仇的伊朗與沙國和解並建交,從根本上改變了中東地緣政治格局,沙對美的政治依賴自然大幅下降;與此同時,中國與沙國的關係也自然更為密切。
再其次,中東油國特別是沙國從來就有石油資源總有一天枯竭的焦慮,加速轉型,擺脫對石油資源的依賴是唯一選擇。轉型對沙國等中東油國而言,錢不是問題,問題在必須把整個國家,進行全面及根本的改革與建設,尋求與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基建大國、最大製造業大國的合作成了最佳選擇。
在三方關係出現如此巨大變化的背景下,沙國不再堅持已經長達50年的「石油美元」約定,對「石油人民幣」持開放態度,也就不讓人意外了,更何況,長期以來,建立在「石油美元」基礎之上的「美元霸權」,通過各種金融操作,不時對幾乎所有國家割韭菜,甚至動不動對特定國家的美元資產加以凍結,這讓一眾坐擁大量美元資產的中東國家無不膽顫心驚,「去美元化」因此成了一股新興且似乎不可逆轉的新形勢。當下形勢,勉強可以作為備選的國際貨幣,不外歐元、日圓及人民幣,其中又以人民幣潛在條件最優,雖然目前它在國際貿易中作為交易貨幣的比重及在各國外匯儲備中比例都還不高。
人民幣的優勢,在於中國是全球最大貿易國、是全球約15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對象,以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對貿易雙方均方便且有好處,同時中國還是全球最大製造業大國,製造業總產值占全球總產值35%,在美元被「去」或「棄」之下,以人民幣進行交易自然形成。
上個世紀,「石油美元」所以被各國接受,是因為各國都需要石油,不得不接受,換言之,美元之所以成為硬通貨,是因為與美元掛鉤的石油是真正的硬通貨。因此,「石油人民幣」只是逐步取代「石油美元」的第一步,當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製造品供應國之後,「中國貨」就成了「硬通貨」,屆時,各國以人民幣向中國購買中國貨的形勢就水到渠成,一如上個世紀各國以美元購買石油一樣。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