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38字
經濟部公布,9月外銷訂單538億美元,年增率4.6%,是連續七個月正成長。這和國發會9月底發布的景氣燈號為「紅燈」相互呼應──台灣經貿在人工智慧、高效運算和雲端產業加持下,彷彿呈現著一片榮景。
然而,大家不太留意的是,資料中也呈現化學品和塑橡膠製品接單年增率分別為-8.5%和-1.1%的窘況。事實上,工業生產指數也顯現傳統產業正逐漸衰退的現象。若以2021年為基期(指數為100),8月重要傳產生產指數分別為:基本金屬74.9、化學材料及肥料74.6、機械設備86.9、汽車及其零件89.4。短短三年,上列傳產生產跌幅都超過一成,令人怵目驚心。
除土地、勞動、資本等生產因素之價格差異,造成成本和競爭力差異以外,是否面對「關稅」,也是影響貿易出口的關鍵因素。目前,全球三分之二製造品是免關稅或優惠關稅的,而未獲任何關稅優惠的製造品,平均約負擔10%關稅。對製造業起家的台灣而言,有無關稅對出口關係重大。幸好,出口主力資訊產品和相關電子零件,因參加了「資訊科技協定」(ITA),得以和其他的84個成員互免關稅,在國際大放異彩以外,傳統產業在關稅重負之下,日益成為「夕陽產業」。
在關稅對產業發展如此重要之下,我國因受制於對岸,過去只能對中美洲幾個邦交國成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得以互免關稅以外,最近十年除2013年分別和紐西蘭、新加坡成功簽署之後,迄今毫無斬獲;連口口聲聲志在必得的CPTPP,看來也是前途未卜。奇怪的是,一般國人似乎也甚少關心,對照周遭競爭國家努力拚搏的狀況,國人冷漠而無感。台灣傳統產業就像熱鍋裡被溫水煮熟的青蛙,逐步邁向衰亡。整體出口屢創新高,其實只是夕陽無限好,只要全球景氣一變或競爭者變得更強,我國出口極可能立刻轉變為一片漆黑。
看看我們周遭競爭者是如何努力的:南韓在2004年成功和智利簽署了自貿協定後,立刻快馬加鞭,在2012年之前接續和新加坡、歐洲自由貿易協會(四個成員國)、印度、東協、歐盟、美國成功簽署。但並不滿於此,2014-2016年間又密集和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中國、越南、哥倫比亞完成簽署。雖因門戶大開遭到國內激烈反對,卻還是能在2021年後陸續和中美五國、土耳其、印尼、柬埔寨、以色列簽署。可以看出,南韓和全球主要貿易國家都已貿易自由化,產業可以平衡發展,不必依賴少數產業,經濟安全遠勝台灣。
別只說南韓這個競爭力極強的國家,連保護色彩濃厚的印度,自從2002年和鄰國斯里蘭卡簽署了貿易協定後,2007-2017年間又分別和新加坡、不丹、智利、尼泊爾、馬來西亞、日本、東協、泰國、模里西斯簽署,前兩年(2022-2023)又加上阿聯和澳大利亞。亦即,鄰近印度的國家多成為它的投資來源和出口對象,國際競爭力也因此大增。
世界並未因我們遲滯而停下腳步,以近三年(2022-2024)來看,值得留意的協定包括中國大陸和塞爾維亞、厄瓜多、柬埔寨、尼加拉瓜簽署,英國和澳大利亞、紐西蘭簽署,南韓也和柬埔寨、印尼簽署,東協自貿區再簽署升級版,日本和東協在原有的「貨貿」基礎上再簽署「服貿」;連戰亂中的烏克蘭都能在今年勉力和加拿大簽署;凡事要大陸點頭的香港,都可以用「獨立關稅領域」的身分和中國、紐西蘭、歐洲自由貿易協會、智利、澳門、喬治亞、澳大利亞、東協簽署了八套協議。我們若不奮起直追,傳產的末日應該已經不遠。
難以令人理解的是,連北京難有影響力的印度,或成天和它唱反調的歐美日等國,我們也都毫無作為,傳統產業的未來,真的看不到一絲曙光嗎?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