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壽險業逆中介 當心引發骨牌效應

根據壽險公會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1月至10月保費收入為1兆7,200多億元,較去年同期相比減少19.8%。本報系資料庫
根據壽險公會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1月至10月保費收入為1兆7,200多億元,較去年同期相比減少19.8%。本報系資料庫

本文共1368字

經濟日報 郝充仁

隨著美國聯準會的大幅升息,外界討論的焦點總是放在壽險業的淨值,擔心壽險公司的清償能力。然而,另一個可怕的現象卻悄悄的逼近,那就是逆中介。本質上說,如同銀行業,壽險業是金融中介產業。亦即左手吸收保戶的保費,右手投資股票與債券。所謂逆中介,它意味著壽險業者無法吸收足夠的保費,為了要償付理賠與解約費用,業者被迫從股市與債市賣出資產以因應。

會發生逆中介的現象,其主要的背景有三項。首先,利率由谷底反轉,保戶利用解約或保單貸款獲取現金,並投入外幣市場,以獲取高額的收益。其次,利率上漲,台幣匯率下跌,以及股市下降,都會使主流保單失去消費者的青睞,這些包括美元保單與投資型保單。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本週免費看VIP文章,剩
或者
選擇下列方案繼續閱讀:

加入數位訂閱 暢讀所有內容


彭博等8大外媒、深度內容、產業資料庫、早安經濟日報、台股明星賽、無廣告環境

加入udn會員 閱讀部分付費內容

免費加入

會員可享有收藏新聞、追蹤關鍵字.使用看盤系統等服務

登入udn會員 免費試閱

美國伊利諾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其具備嚴謹的數字邏輯訓練,能在複雜的退休金制度找出不合理之處,並理性思索年金改革的方法。

上一篇
以色列911,足以為台灣戒
下一篇
交易錄峰會 透露美、中、台局勢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