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04字
「劉大中教授紀念演講會暨蔣碩傑教授紀念研討會」將於今年12月9日盛大舉辦,我有幸被邀請與會,並對台灣金融開放30年,做專題討論。這是一個大題目,不容易在短時間內講得清楚,更會因為不同的角度,而產生不同的論述。但是,這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每個知識分子,不論學門,都應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畢竟,金融之事,早已融入所有人的生活之中。
一、金融政策的開放
金融政策講究的是,金融體系的穩定與效率。但,穩定與效率,經常相互拉扯,有了穩定卻失去效率,反之亦然。縱觀這30年來的政策績效,其實成就斐然。1985年,台灣經濟突飛猛進,經常帳順差突破100億美元,台幣升值的壓力極大,內、外資大舉買進台幣,動作緩慢的央行,一直到1989年才放棄固定匯率,開始讓台幣浮動。當時,雖為人詬病,但事後看來,實有助國內資本形成,也有後來的新銀行的開放(1991年),金融仲介機構的效率提升,將超額儲蓄,轉為投資,奠基後續的穩定成長,才能受傷較少地度過十年後的亞洲金融風暴。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