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notice-title img

親愛的讀者您好:

經濟日報 LifeStyle品味 全新改版,推出精緻的生活情報,內容包括時尚、旅遊、藝文、珠寶、精品、遊艇、汽車、醇酒、手錶...等。

誠摯邀請您,在緊湊的行程之餘,試著放下待辦事項,和我們一同欣賞生活裡的美好事物。



不再通知
明天提醒

時間是檢驗保險市場最佳試劑

辦公室示意圖。Pixabay
辦公室示意圖。Pixabay

本文共1233字

經濟日報 彭金隆

最近看許多登山網紅的影片,都會以空拍機拍攝台灣的美麗風景,不同的視角讓我對台灣美景有了全新的體會。時間有點像空拍機,如果觀察時間夠長,便可以更加清楚保險市場過去、現在甚至是未來的問題。

台灣在1980年中後期與1990年代初期大幅開放保險市場,大量外國與本土新公司的加入讓市場快速起飛,此時正值利率相對高檔,1989年一年定存利率甚至逼近兩位數,但保險公司輕率地提供超長期的高預定利率保證,當時看來似乎非常合理,但過度保證卻讓市場即使過了數十年,依然無法完全擺脫利差損的威脅。2002年利率摜破2%且長期走低,保險業為解決利差損,在監理放行下開始吸收新資金以降低負債成本,類定存保單成為主流而保障成分則淪為配角。2005年全面開放銀行保險通路,低利率加速定存族轉進壽險與年金險,壽險資產快速猛增而國內投資工具無法吸納,海外投資法規也只能一路綠燈, 2018年投資比例已近逼七成。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本週免費看VIP文章,剩
或者
選擇下列方案繼續閱讀:

加入數位訂閱 暢讀所有內容


彭博等8大外媒、深度內容、產業資料庫、早安經濟日報、台股明星賽、無廣告環境

加入udn會員 閱讀部分付費內容

免費加入

會員可享有收藏新聞、追蹤關鍵字.使用看盤系統等服務

登入udn會員 免費試閱

現為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保險科技實驗室執行長,研究專長為銀行保險、金融控股公司、保險監理法規與制度等。

上一篇
跨境避稅管得了嗎?
下一篇
證交法應規定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