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233字
最近看許多登山網紅的影片,都會以空拍機拍攝台灣的美麗風景,不同的視角讓我對台灣美景有了全新的體會。時間有點像空拍機,如果觀察時間夠長,便可以更加清楚保險市場過去、現在甚至是未來的問題。
台灣在1980年中後期與1990年代初期大幅開放保險市場,大量外國與本土新公司的加入讓市場快速起飛,此時正值利率相對高檔,1989年一年定存利率甚至逼近兩位數,但保險公司輕率地提供超長期的高預定利率保證,當時看來似乎非常合理,但過度保證卻讓市場即使過了數十年,依然無法完全擺脫利差損的威脅。2002年利率摜破2%且長期走低,保險業為解決利差損,在監理放行下開始吸收新資金以降低負債成本,類定存保單成為主流而保障成分則淪為配角。2005年全面開放銀行保險通路,低利率加速定存族轉進壽險與年金險,壽險資產快速猛增而國內投資工具無法吸納,海外投資法規也只能一路綠燈, 2018年投資比例已近逼七成。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