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53字
由靜宜大學生態、台文及社工等系所教職員生所組成的海外志工服務團隊,利用暑假期間前往馬來西亞吉隆坡,執行「馬來西亞生態設計希望再生計畫」;並與在地社區組織Hara Makers(匠子)、Anjez Art Project(AAP)合作規劃植物與自我認識、自然文創手作及綠照顧體驗等教育課程。同時進行淨河環境,改造河中塑膠廢棄物回收及文創商品製作等;期能為馬來西亞弱勢群體帶來改變,並邁向更美好未來!
靜宜大學跨域海外志工服務團隊,服務對象鎖定吉隆坡半山芭(Pudu)、雪蘭莪州(Selangor)社區的低收入戶群體,以及蕉賴(Cheras)地區「緬甸欽族難民學習中心」的緬甸欽族難民媽媽與孩童。靜宜大學服務學習發展中心主任任孟淵指出,該校協同馬來西亞在地社區組織Hara Makers進行淨河環境,改造塑膠廢棄物回收、文創商品製作流程等;並與Anjez Art Project(AAP)合作進入蕉賴難民學習中心,透過植物與自我認識、自然文創手作、綠照顧體驗等主題,辦理6場在地教育課程。藉此幫助緬甸欽族難民媽媽和孩童找回生活希望和自信,同時培養他們謀生技能和就業機會。
此外,靜宜志工服務團隊並協助吉隆坡玩具圖書館,進行環境教育推廣,及低收入戶社區的綠色照顧等服務;在每階段服務後,邀請合作夥伴進行服務優化設計思考工作坊,以促進社區永續發展。此次計畫並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的「SDG 1 終結貧窮」、「SDG 4優質教育」、「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為目標。靜宜台文系主任申惠豐說,期待藉此能協助馬來西亞城市中,長期被忽略的低收入戶群體,重新找回對生活的自信與希望;同時激發地方實踐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方式,並帶來實質改變。申惠豐強調,弱勢群體議題不僅存在馬來西亞,更希望將國外的寶貴經驗帶回台灣,喚起民眾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與同理心,促進社會包容與共存共融。
靜宜生態系四年級學生王琇琪,希望以所學專業及實際行動幫助更多需要的人;並藉由國際服務學習拓展視野、跨出舒適圈,瞭解世界多元價值及當地文化民情,將台灣的愛帶到世界各角落。令王琇琪印象最深刻的是,馬來西亞的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並不像台灣有嚴格的規範;期望透過工作坊等活動,傳遞廢棄物改造及運用,並藉由塑料重置和回收分類等,提升低收入戶的社區媽媽有更穩定的收入並改變她們的生計。靜宜台文系二年級學生蔡利青則說,她因對馬來西亞的人文歷史感到興趣,選擇暑假期間到當地進行服務學習,藉此豐富大學生活!
蔡利青在服務過程中,參加淨河與社區媽媽交流、整理分類垃圾和塑料手作等,各類環保活動;這些經驗讓她重新認識到環保的多種可能性。同時透過工作坊,帶領難民學校的學生與媽媽們做些簡單易做又能販賣的文創商品;希望透過力量逐漸影響周遭人事物,亦期望能帶動更多人投入志工服務。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