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715字
雲端服務供應商龍頭日前宣布要在2030年成為一家負碳排公司,卻在今年的環境永續報告書中坦承,2023年整體碳排量較2020年基準年大增,範疇三的碳排量較2020年暴增30.9%,主因就是其供應鏈興建其AI和雲端運算系統運作所需的資料中心,而必須認列的間接碳排。
經濟部也估算,臺灣對AI科技的用電需求將從2023年的24萬瓩,增加至2028年的224萬瓩,增加200萬瓩,成長約8倍;到2030年,全體用電成長約12%至13%。
過去業界總期待AI、雲端等數位科技,能減少碳排、提高能源效率管理,進而達到永續數位雙轉型的目標,但現在卻因擴大投資建置AI科技,碳排反而大增的棘手局面。產業如何重返減碳正軌?前述雲端服務供應商龍頭的做法是更加速採用綠電。這顯示臺灣對再生能源的投資必須快馬加鞭,掌握主要資金流向的金融業也必須擴大參與力道。
今年7月中,世界氣候基金會(WCF)主席尼爾森(Jens Nielsen)來臺演講時,特別強調了金融機制在實現氣候目標的關鍵作用。他指出,「透過資金的力量,才可實際促進全球經濟走向低碳轉型,並確保資金去向與全球淨零目標維持一致。」
因此,保險資金亟需更大力度地引導與設計。由於保險產業具有社會化特性,因此其企業責任除了要能提供為其社區提供足夠保障的產品與服務之外,將保險資金引導公共事務、並補足社會福利缺口,甚至達到相輔相成之效,進而促進正向循環的責任投資。
目前臺灣保險資金參與綠色金融的程度仍落後於國際。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執行現況之初探」專題研究報告指出,保險業可運用資金約30兆臺幣,雖從2017年起就開始投資再生能源電廠,但自2020年起成長趨緩,至2023年初,累計核准投資總金額僅為162億元,占保險業資金總額的0.052%;投資永續發展債券發行量雖持續成長,但至2023年3月底,占比也僅0.326%,顯示還有很大成長的空間。
近來行政院卓榮泰內閣重新檢視氣候金融政策,在經濟發展委員會上敲定三大計畫,希望與保險公司合作,開發投資國家發展方案,包括擴增案源、鼓勵公共建設型PE、推動基金架構REITs等政策三箭,期待吸引至少3.27兆元資金投資,創造10兆元經濟效益。
PwC Taiwan於今年6月發布的《2024臺灣金融業企業領袖深度訪談專刊》發現,臺灣金融業願意接受氣候友善投資的門檻較其他投資低,這表示金融業企業領袖為了強化業務的可持續性與落實責任投融資承諾時,願意做出複雜的權衡,進而主動在專案融資上讓利給產業。不過,金融業者擔憂法規過於複雜或變動頻繁,以及缺少董事會或管理團隊的支持,將對公司的減碳努力造成負面影響。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保險業負責人暨金融產業服務副營運長陳賢儀認為,保險業是建立韌性社會的關鍵參與者,也預期肩負氣候轉型的責任;惟保險業資金來源主要來自保戶長期繳納的保費,因此資產配置也必須投資在長期、具有固定收益的商品上,才能符合資產負債存續期間匹配。除了太陽能電廠或風電廠,智能化的基礎建設、社會長照服務場所、具公共性質的AI伺服器中心也很需要長期資金投入,只是就保險業者的性質而言,究竟要在開發期、興建期就進入?還是要參與後期的營運期?仍需要制度更縝密的設計與配套。
陳賢儀指出,臺灣保險業雖然實力雄厚,也只是金融中介服務提供者,並非實際營運者,都必須考慮風險,才能對保戶交代。因此像是基礎建設,可能需要政府支持,並提供「實驗型個案」,來增強業者投資的信心,並且應要可比照風電或光電投融資模式,將未來收入的現金流證券化成投報率,才能符合保險業的資金運用規範;而在投資「長照服務」方面,則可能是投資團隊或公司,而不是直接由保險公司持有、經營長照機構。氣候轉型刻不容緩,建議主管機關針對金融業提出相關因應,讓政策美意盡快落實。
下載PwC Taiwan《2024臺灣金融業企業領袖深度訪談專刊》:
資誠金融產業服務團隊自2015年以來,每兩年針對臺灣金融業企業領袖進行深度訪談並將內容整理成冊發布報告,在本屆報告中,資誠訪問了11位臺灣金融服務業企業領袖,萃取出領袖們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下的經營思維與策略,受訪者為以下11位企業領袖(依姓名筆劃順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