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619字
農工大縣的嘉義,正積極努力轉型創新,推動文化科技發展。其中,新創扮演重要引擎角色,科技與文化應如何融合創新,為城市開創新局?嘉義縣文化觀光局6日邀請國內文化藝術圈與新創造局推手,在嘉義文化科技創新基地舉行文化科技沙龍座談會,對嘉義縣發展文化科技提出建言,擘畫城市未來發展願景。
這場文化科技沙龍座談與會文化界人士由前台北市文化局長、現台灣創意經濟促進協會理事長劉維公帶隊,包括胡氏藝術執行長胡朝聖、台灣好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秘書長黃鋆鋇、國際商貿文化交流基金會顧問鄭莉蓉、視覺藝術聯盟理事長何孟娟、台北市電腦公會副總幹事林淑華等分別在文化、藝術、新創與創投領域舉足輕重的代表與會。
嘉義縣今年在數發部數位產業署「地方文化特色整合5G應用與落地計畫」支持下,透過科技運用與在地的藝術文化、宮廟文化、觀光工廠等亮點交融共創,推出運用地方特色與5G科技運用的─迴路花園、文明馴服,以及透過5G 3D全息科技,重新詮釋鄒族文化的魔幻森林─楓的孩子等創新展演,此外在蒜頭糖廠東5倉成立嘉義文化科技創新基地培力新創,為城市文化科技轉型,培養人才厚植科技力。
文觀局指出,在科技轉型過程很需要透過藝文界的專家視野提出建議,為文化科技政策提出寶貴的建議。
劉維公表示,文化科技的本質應該是要去解決地方的問題,台灣新創技術不是問題,但UI 和UX視覺的美感有待改善,文化和科技的結合,要認真去思考數位美感的問題,不論是最近的黑悟空和之前風迷一時的寶可夢,使用者界面體驗是很重要的關鍵。他舉Google Art & Culture的網頁為例,技術好是一回事,美感才真正是迷人之處。
之前講物聯網,現在「覺聯網」時代已經來了Internet of Senses,生活世界的運作將奠基於人類的六感,文化與科技最重要的是虛實整合,不只是導入創作內容,文化本身就可做為一個社會的處方簽。
胡氏藝術執行長胡朝聖認為,台灣的科技絕對不會輸國外,但美感需要練習,要第一眼看到會感動,嘉義故宮南院有很多重要的典藏資產、嘉義的畫家陳澄波的畫、宮廟文化神像都有很多在地性的故事可以講,不一定要重新再造,或一昧崇尚次文化做成可愛化公仔。
他舉希特勒出生地林茨藝術節為例,林茨在二戰時是工業城市,城市利用文化科技藝術為轉型的手法,開幕時吸引全世界超過300多家媒體爭相報導,城市講的就是在地的故事。地方如何找到核心的符號,不要什麼都想要做,選擇一個最適合發展的方向,嘉義的獨特性就會出來。
李應平認為,科技是來輔佐和協助的工具,談文化科技要更重視如何透過工具將特色突現出來;嘉義文化科技創新基地位於蒜頭糖廠的條件很好,園區要發展應整體考量將其神聖性內涵轉移過來,不能只看表層的文化。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秘書長黃鋆鋇,同時也是台北電玩展、電腦展、智慧城市展協同策展人指出,每個城市的需求、痛點不同,建議基地站在媒合平台的角度,而不只追求技術創新。他也以美國矽谷的經驗為例,美國的新創成長很快,看到不錯的機會就賣掉了,再另外去創業,相形之下台灣的新創公司太保守,科技進步的迅度很快,一兩年技術就會全部翻新,經營會非常辛苦。
視覺藝術聯盟理事長何孟娟則認為,現在大家面臨了一個讓人很興奮,但是也很挫折的時代,科技的速度非常快,有很多工具可以幫助創新,但被追趕的速度也很快;藝術和科技結合成功的案子不多,一旦成功可能世界聞名;工程師和藝術家對話,彼此領域不同,必須很努力溝通,彼此共創可以產生出很美好的火花。現在視覺藝術聯盟正在推駐村的計畫,除解決一些閒置空間的問題,推展文化科技需要美學與科技彼此多激盪,才能產生出更多火花。
嘉義文化科技創新基地計畫主持人鄒淑文表示,農工大縣在轉型的過程,基地扮演著扶植新創人力、推動科技支援後廠的角度;感謝所有貴賓對城市文化科技發展提出的建議,我們相信文化科技終極目的不在本身的商業價值,其外溢的城巿文化,能帶動產業轉型及文化素養,這些都是嘉義未來的機會。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