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一種生活的打開方式──理和敘山行路

本文共1308字

經濟日報 張瑞文

建築裡的生活 ,可以有怎麼樣的啟動方式?通過像鏡頭游移般,多角度的視野,可以有怎樣的看見?這個提問可以從理和建設的建築新作「敘山行路」中,找到一些脈絡。

「敘山行路」基地位於向上路五段及精科路交叉口,基地面積約1416坪,整體基地由西側到東側為斜坡地形,一般來說,斜坡地形往往不是建築開發商的首選之地,因為土地坡度會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建築物的設計與興建,營造成本也會因此大幅增加。然而在「敘山行路」的設計中,理和建設善用斜坡地獨有的特色,將兩棟六拼的建築物規劃於基地北側,兩棟之間以玻璃透明廊道相互貫穿連接,並將大量的景觀綠地留設在基地南側,巧妙地與緊鄰在旁,理和建設十年前的個案「晴耕雨讀」社區中庭景觀,做適切的融合,視野也因此更加開闊。

理和建設敘山行路 外部景觀示意圖。 業者/提供
理和建設敘山行路 外部景觀示意圖。 業者/提供

以斜坡地形作為基礎,捨棄傳統設計開放空間時慣用的「大中庭」手法,「敘山行路」的開放空間,採用「流動式」的設計形式,創造出不同的體驗區塊,形成連結建築內外的「散步路徑」。當居住者在其中行走,就彷彿緩緩打開一幅長卷畫,當卷軸一段一段地展開,建築裡的生活就有了時間性,牽引居住者去體會何謂生活的流動感。

理和建設敘山行路 一樓平面。 業者/提供
理和建設敘山行路 一樓平面。 業者/提供

於是在公設的定位中,「敘山行路」便以這樣的思路著手,在外部開放空間,行過矮階起伏的「小森林徑」後,視線便會銜接到匯聚四方的「葉落市集廣場」與「草地展演場」,餘光又可瞥見隱匿在竹林間的「茶廬」,接著是從緩坡過渡到外部與內部交界處的「沉思小庭」,前行至不遠處的「日光角隅」及「森流小橋」;通過「山霧大廳」從室外遁入室內後,會在「水畔客廳」稍作停留,行經「溪澗走廊」則抵達「生活學堂」、「旅聲健身房」及「花綻瑜珈室」。在遊走的過程中,居住者的視點會隨著身體和視線轉動而有不同的精神層次被提煉出來,生活的方式與儀式感就會在這樣的日常路徑中被開啟,被發展。

敘山行路公設「竹林茶廬」手繪示意圖。 業者/提供
敘山行路公設「竹林茶廬」手繪示意圖。 業者/提供

疫情之後,民眾對社區生的活品質注重明顯提升,對「家」也產生更深層的定義。近期在打房的政策下,自住需求的比例攀升不少,除了地段與品牌的考量,擁有庭院景觀、大量植栽規畫的產品大受市場歡迎。然而理和建設業務部許副理提到:「公司不會複製個案,因為深知環境與居住模式會不斷變化,理和對於每個個案都寄予不同的想法,包含土地的座落位置、方位、基地規模,甚至每塊基地都有不同的性格,針對各基地獨有的自然條件進行規劃,試著將基地與建案性格突顯出來,是理和一直不變的方向,也因此每個作品的規劃設計期都長達1-2年,往往3-4年才會推出一個新作品。在城市整體西進的道路上,理和期望成為一位先行者,從2008年開始,於向上路陸續推出的:原風景、晴耕雨讀、時光嶼作品,是理和為著城市建築風景所做的努力。目前理和建設推出在向上路五段及精科路交叉口的「敘山行路」建築新作,用更加成熟謙遜的心態觀察環境與建築之間的共融關係,如今的文山里已然蛻變為城市與山林間的學院聚落:寬鬆的林蔭綠帶、十分鐘內的生活機能圈成形。相信在「敘山行路」落成之際,這樣的人文風景會更加瑰麗。」

基地位址:向上路與精科路口

坪數設計:30、40、50坪

接待會所:ZERO SPACE孵空間(臺灣大道三段308號)

洽詢專線:04-27069966

官方網站:https://srl.tw/sh13j5y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台肥新竹市「D7住一」公開招標案聲明
下一篇
超值「成屋輕鬆付」專案 小資族成家計劃實現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