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92字
永豐餘(1907)(1907)投控永續長暨華紙董事長黃鯤雄昨(8)日表示,永豐餘因有農業的特殊背景,加上經營森林行業,具備創造碳匯基礎,碳匯是這幾年才開始出現的機會,永豐餘也持續朝這個方向努力。今年聯合國第27屆氣候峰會(COP27)提到用經營農業的方式來種碳,這是永豐餘一直在做的事情。
經濟日報昨日舉辦能源論壇,在專題座談場次,以「企業永續 邁向淨零碳排」為主題,邀請黃鯤雄、中鋼總經理王錫欽、CIP台灣區董事總經理許乃文共同與談,優樂地永續服務公司董事長朱竹元主持。
推薦
黃鯤雄表示,對製造業來說,只要是用電大戶就必然就是排碳大戶,一家公司的用電量若是10億度,排碳就超過5億公斤,因為台灣還是火力發電居多。一個國家要發展GDP一定會成為排碳大戶,發展經濟的過程會創造高碳排,也因此要想辦法有負碳排,自己的碳要自己解決。永豐餘因為有相當規模的排碳所以努力創造負碳排。
另一個重點是減碳,也就是減電,降低耗能就能減碳。製造業最耗電的就是它的傳動系統,善用科技、把設備換成高效率、低能耗,是多數企業的因應方式。這幾年永豐餘大概降低了30%的耗電量,但用科技減碳是有極限的,最終還是有賴尋找負碳來進行抵兌。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