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家庭角色,讓兄弟個性大不同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688字

方言文化 作者: 趣味心理學會

「由同樣的父母生育、同樣的父母撫養的親兄弟,個性為什麼會差這麼多?」應該有很多人這麼覺得吧?世上有非常多個性相差頗大的手足,甚至還有不少兄弟姐妹的個性完全相反,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因為《回歸內在:與你的內在小孩對話》(Homecoming:Reclaiming and Championing Your Inner Child)等著作而聞名的心理學家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的知名理論獲得解答,下面大概介紹一下他的理論。

布雷蕭說:「家庭內有應該滿足的需求。」這些需求有好幾種,從「想要完成什麼」的生產需求開始,還有希望維持家庭和諧、強化家庭羈絆的需求,以及父母沒注意到的無意識需求等。

另外,他也說:「家庭會在無意識之間分別達成這些需求,如果有不止一個孩子,則會在無意識之間分工合作,分別負責滿足不同的需求。」布雷蕭的結論是:「手足同胞個性不同的原因就在於此。即使是兄弟姐妹,負責的需求、在家庭內扮演的角色也會改變,因此,當然會養成個性不同的人。」

也就是說,在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小孩之所以個性會不同,其實正是因為在同一個家庭長大的緣故。根據布雷蕭的理論,兄弟個性不同是理所當然的。在同一個家庭長大,卻擁有完全相同的個性,才該令人驚訝。

順帶一提,負責滿足生產需求的大多是長男、長女,負責維持家庭和諧、強化家庭羈絆的則是次男、次女。的確,長男和長女常有「責任感、自制力強」的個性特徵,次男及次女則常出現「開朗、活潑、好相處」的個性特徵。

本文摘自方言文化出版的《情緒行為操控心理學:善用人際小心機!你也能優雅贏得每一場人生賽局(暢銷修訂版)》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一本書其實背後有八卦,以及無法在紙本上細說的故事。Babel inside,就是要把這一切給抖出來!

上一篇
看見幸福台灣/國泰人壽支持脊髓趣味運動 助傷友社會適應
下一篇
台通光電爆內線交易 董事長李慶煌漏夜複訊 兒子聲押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