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269字
作者: 金珍妮
泰莎、凱莉、希瑟圍坐在教室書桌旁玩拼圖。不久後,凱莉眼看沒什麼進展就說:「我不玩了,你們自己玩。」便離開座位。泰莎與希瑟想了想,覺得要先把同樣顏色的拼圖放在一起比較方便找,於是一邊按顏色分類,一邊拼拼圖。又過了一會兒,希瑟開始左顧右盼,接著說不想玩了就起身離開。剩下泰莎四處移動比對拼圖,最終完成了一幅圖。
每個孩子的態度表現都不一樣。有的會像凱莉,試沒多久就放棄;有的像希瑟,稍微嘗試一下,當遇上困難就立刻放棄;或者像泰莎,秉持著毅力堅持到最後。
你家的孩子又是如何呢?是否覺得問題有點難就輕易放棄解題呢?或是碰到不會的、初次遇到的事情,就丟盔卸甲逃跑?還是,在做某件事情時,只要一不順心就大哭大鬧?明明沒什麼大不了,卻垂頭喪氣好幾天?
大人都清楚,人活著不可能只遇到容易的事情。生命,就是不知逆境會在何時出現,而且難題總會無預警地找上門,動搖我們的心。但我們也明白,只要克服了,就能獲得成長、變得更堅強。即使是過著人人稱羨的生活,擁有權力和金錢、擅長念書和運動的人,仍有他自己必須面對的困境。正因為了解,所以父母們不禁要擔心:「孩子該如何在這危機四伏的世界生存?」
孩子尚且年幼,眼前盡是全新、充滿挑戰的事物,遇上挫折難免,但是戰勝後就能成長。當孩子還在襁褓期,某種程度上,父母仍能為他們排除萬難,但當他開始上學、接觸到群體生活後,父母就無法再為孩子事事安排周全了。
因此,有必要在建立生活基礎的幼兒期,就引導他培養出能獨力克服困難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心理學上所稱的韌性(Resilience),也就是當遇到困難挫折時,能夠忍受並且重新振作恢復的「耐挫力」。
孩子會念書又善於社交的關鍵
每個人都擁有心理韌性,但不是人人都知道如何使用,年幼的孩子更是如此,因為經驗不足而無法應用。儘管的確有孩子先天就擁有異於常人的韌性資質,但隨著後天經驗的累積與環境的變化,韌性、耐挫力有可能強化或弱化。
孩子所面對的逆境大小與樣貌會隨著成長而朝多方面進化,而各種情境與關係勢必也會依變化而持續呈現不同的形態。因此,心理韌性的養成可以說是需要花費一生時間的漫長旅程。除了孩子之外,成人也可以透過反覆的練習培養出韌性。若父母也將韌性應用在生活上,相信包括孩子在內的所有家人都可迎來更健康、幸福的日常。
從小就懂得利用韌性資質克服逆境的孩子耐挫性高,跟其他孩子比起來站在相對有利的位置。若懂得使用各種幫助發揮韌性、忍受挫折的工具,進而磨練出自己的武器,那麼孩子在生活上不管遇到何種困難,都可以輕鬆發揮這項能力。能以健全方式處理壓力的孩子,不會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一種。他會先拿出自己的絕招對付,若是無效,就再使用其他方法。即使失敗了,也會試著摸索出重新振作之道。
如果你希望培養出一個會念書、善於社交、有毅力且堅忍不拔的孩子,就必須將耐挫力視為育兒的重點。你期望孩子遇到艱難的事能堂堂正正地面對、不逃避,而且在困境下仍用盡全力達成目標,遭遇挫折也不放棄希望,還能重新奮起,並擁有自信、不害怕挑戰的正向心態,就務必關注他的耐挫力發展。
父母留給孩子的最大資產
本書將介紹達成上述目標的要訣,以及讓你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引導孩子培養耐挫力的方法。我將依據哈佛就學時鑽研的兒童韌性研究,以及在美國教育界服務 20 多年,配合孩子既有的發展下,親力製作並修正的課程為基礎,探討各種具體作法。
不同性格的孩子不可能只用一種方法單一化教育,而每個孩子發揮韌性的情形也不盡相同。因此在〈PART 1〉,我們將討論孩子經歷的挫折、失敗與逆境有哪些,並觀察心理韌性強的孩子所具備的特徵。
孩子先天的韌性資質雖不同,但可透過後天的經驗與訓練培養。也因此〈PART 2〉要探討的,即是培養耐挫力的具體方法。此外,也會說明將耐挫力與生活的各種要素連結後,使其擴大發揮的要訣;若將耐挫力與他人連結,則可養成社交技巧,若與念書連結,則會提升品格。你可透過本書創造有助於孩子發揮耐挫力的環境。
有些父母會因為沒給孩子好的環境或良好的遺傳因子,而感到抱歉或怨嘆。然而,即使你留給孩子再多的財產,少了耐挫力,他們也無法在難免經歷風雨的世俗中守護好。即便遺傳了聰明的頭腦或才能,缺乏耐挫力,遇到一點小挫折就容易沮喪,這份禮物般的天賦才智也會無用武之地。因此父母能留給孩子真正的財富,就是韌性、耐挫力。
韌性就如同人生的魔法。如果希望孩子的人生如寶石般閃耀美好,請幫助他們取出懷裡那如寶石般的韌性,加以磨光打亮,這樣他才能經得起挫折,在這世上散發出無比耀眼的光芒。一起喚醒孩子內心深處潛在的韌性、解鎖孩子的耐挫力吧!
本文摘錄自如何出版社的《孩子的耐挫力,比什麼都重要》
作者:金珍妮(Jeanie Kim)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碩士(嬰幼兒耐挫力專業)
哥倫比亞大學幼教博士暨幼兒特殊教育碩士
15年美國公立和私立學校教師及6年校長資歷
在紐約大學主修小學教育,並在美國展開教職生涯。然而,當她試圖將在學校裡學到的理論應用於實際教育現場時,遇到了許多變數。大學學到的大部分知識都是一般的教育方法論,但在教學現場接觸的孩子們各有不同的發展模式,於是她決定深入研究更有效的教學方法,而進入哈佛大學攻讀針對兒童耐挫力的兒童發展碩士學位,並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幼兒特殊教育碩士和幼稚教育博士學位。
她充分理解為什麼某些教學方法對某些孩子並不適用,而根據兒童發展的多樣性,以及孩子們的獨特性設計出最適化的教育方法。她不斷透過演講和寫作,為教師提供實際幫助,減少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差距,同時為父母提供如何為自己的孩子制定合適的育兒規畫建議。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