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從在家啃老到獨立生活 70%繭居族都能自立

本文共2805字

經濟日報 大是文化

編按:在日本,繭居族從2019年的115萬人,暴增到146萬人(2022年),更嚴重的是繭居長期化──父母不知怎麼協助,只能在旁等待:結果就是,繭居族逐漸演變成8050問題(由80歲父母養50歲中年人)。台灣目前雖沒有明確統計數字,但從醫療臨床和身心科就診人數直線上升,可發現此現象逐年增加。

什麼是繭居族?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定義,是指超過半年不接觸社會、不上學、不上班,不與外人交往,生活自我封閉的人。本書作者是New Start事務局創辦人,New Start事務局的主要業務,就是幫助繭居族找回生活正軌,至今已協助超過1,700位當事者「破繭」而出。他說,扣掉疾病或障礙等因素,70%繭居族都能做到獨立,只要用對方法,大多數繭居族都重新與社會接軌。

作者: 二神能基, 久世芽亞里

試圖在不對外求助的情況下解決,卻始終找不到合適的方案,結果在孩子繼續繭居的狀態下過一天是一天。結果會發生什麼事?只要檢視內閣府(按:日本內閣機關之一,相當於臺灣行政院)於2018年的調查,答案就一目了然。

中高年齡層的繭居族中,七成繭居3年以上、五成繭居7年以上、三成繭居10年以上,甚至還有人長達30年以上。在問題「是否曾對外求助」中,僅44.4%向人求助,由此可以看出沒有諮詢的人占多數,繭居問題會拖這麼久,直至今日仍存在這種狀況,也無可厚非。

雖然農林省前任事務次長弒子事件中是父親殺害孩子,但其實很多起事件是繭居族殺害父母,還有棄屍事件——放著亡故父母不管,與屍體同住一個屋簷下等。

其中不乏待在病死父母身旁,什麼也辦不到,以及被發現時親子已雙雙身亡等各種案例。

這些人都將繭居視為家庭問題,不知道該怎麼對外求助,於是打算憑一己之力來改變狀況,但問題嚴重程度超出自身極限,結果演變成弒子、弒親、或是父母死後孩子什麼都做不了,直到之後被人發現。

尤其第三種(父母病死)更是孩子長期繭居時最擔心的事情。無論留下多少存款,在繭居族從未處理過任何手續,也無人可諮詢的情況下,後續處理都令人難以放心。

經過長年苦惱,終於前來諮詢的家長大半抱著半放棄的心態,他們只是在某些契機下,如進入或是即將進入8050問題,才決定前來諮詢。

雖然經過諮詢後,部分家長下定決心委託協會輔導,但也存在「不希望外力介入」的父母,導致諮詢不了了之。繭居的期間越久、孩子年紀越大,越可能發生這種情況。

事實上,繭居當事人超過40歲的案例不僅諮詢量少,很多人諮詢後仍決定把繭居問題看作家庭問題。這個年齡層的繭居族數量明明最多,但接受輔導中的比例卻特別少。

此外,家長不肯對外求助,所以只有手足自行前來諮詢的案例近年遽增。若手足已搬離老家,只有父母與當事人同住時,往往很難改善現況。即使手足拜託父母想想辦法,最終只得到一句「反正又沒有麻煩到你」。就算勸說當事者「差不多該找工作」,也會被父母警告:「你讓他很沮喪,不要再說重話了。」

結果維持現況直到父母過世,照顧當事者的重擔也落在手足身上—我們常常收到這種諮詢。「畢竟是家人,無法見死不救」,與「礙於現實問題,而無法提供金援,也不認為自己有這個義務」,往往讓他們相當兩難。

看到這些困擾的手足們,我深刻體會到父母不作為的罪過。他們只是將自己生前該盡的責任,推到其他孩子身上而已。

家長第一時間的反應

光憑父母難以解決繭居問題的另一個理由,在於他們知道的繭居案例只有自家孩子而已,且問題還沒解決。換句話說,父母根本沒見過已解決問題的情況(偶爾有兄弟都是繭居族,雖然哥哥改善了,但弟弟仍維持現狀等狀況)。

但有經驗的輔導人員接觸過許多案例,理應可以分辨當事人屬於哪種類型。進而從過去的成功案例中,找出適合的應對方法。

繭居族通常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或總把時間用在電玩上,但不知道這個事實的父母,很容易認為「我家孩子日夜顛倒太奇怪了,必須想辦法把生活規律調回來」、「整天只會打電玩,應該要帶去醫院,確認孩子是否電玩成癮」。

由於大半繭居族都存在這兩個問題,因此聽到家長提及日夜顛倒或電玩時,我們完全不會訝異,也沒辦法僅憑這個特徵進行分類。若聽到家長表示「孩子生活很規律,每天都在固定時間起床」時,我們反而感到意外。

沒實際接觸過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症的人,遇到相關症狀時也往往理不清頭緒。

雖然我們不具有相關醫療執照,無法提出明確證據,但仍可從經驗判斷「這個很明顯生病了」、「有可能是生病了,請先帶去看醫生」。

而且「希望不是生病」這樣的願望,會不知不覺影響著家長,使其無法正確判斷自家孩子到底處於什麼狀況。

本協會在受理諮詢時,若建議對方帶去身心科時,對方往往非常訝異:「這個狀態這麼奇怪嗎?」有時甚至會拚命說服我們:「他沒有生病!」

我們了解「最懂孩子的人,是身為父母的我」這種心情,但「家長不了解繭居問題,在該領域是外行人」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當孩子閉門不出時,確認輔導人員的看法會比較保險。

光憑家長難以解決的另一個理由,就是儘管他們能協助孩子,但與輔導人員之間有根本上的差異。

當然,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是只有家長才能實現,且通常是父母最能照顧繭居族的生活、一直與孩子站在一起。但正因如此,孩子面對爸媽時較容易任性妄為。例如,儘管拒絕對話,卻會吃下父母做的料理。

但繭居當事者面對輔導人員等第三方人士時就不是如此。舉例來說,對方送餐來時,會想「完全不理對方,很失禮」,所以比較願意回應。他們無視父母的要求「去找個地方打工」,但若提出要求的是其他人時,會覺得拒絕之前必須先找合適的理由。即使繭居族一開始選擇忽略對方,內心仍隱約抱有罪惡感,如此一來,下次輔導人員前來時,說不定就願意給予反應。

親子一路培養過來的關係有好有壞,不過隨著相處時間拉長,來自家長的輔導就只剩負面影響。舉個例子,孩子試圖挑戰從未做過的工作時,父母可能會想起過去的失敗經驗而勸道:「你不太適合這樣的工作吧?」孩子也會因「父母很了解我,所以我真的不適合」而放棄應徵。

但若由輔導人員面對繭居族,只要不是太困難的工作,都能輕易說出:「試試看吧!」

根據輔導人員過去的輔導經驗,可得知很多人會表現得比預期還好,即使當事者失敗了,輔導人員也會告訴他們可從中習到什麼,並應用到之後的體驗上。很多事情不實際嘗試就不知道結果,輔導人員甚至有時還能發現父母沒注意到的當事者才能。

請第三方人員輔導時的一大特色,就是彼此毫不相關,所以能保有適當的距離,且想法較不受當事者的過往限制,可按照輔導經驗採用客觀的視角。這都是家長無法實現的優勢。

所以家中有人出現繭居問題時,請不要關起門試圖自己解決,而是把輔導工作交給專業人員。此外,父母對待孩子不能只是每天溫柔的打招呼,必要時得說些重話。畢竟有些話,只有父母有資格說而已。

相較於親自輔導孩子,把目標放在盡好父母的責任,較有機會改善繭居問題。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出版的《70%繭居族都能自立:從在家啃老到獨立生活,日本專業輔導機構靠三步驟,幫助超過1,700位繭居族回到正軌。》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 在這裡,我們不斷嘗試著做對的事。

延伸閱讀

上一篇
MLB/「不想少了打者翔平」 道奇教頭思索如何安排「投手大谷」復健賽
下一篇
明年經濟 一字預測/柯志賢選「穩」 陳俊光挑「轉」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