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679字
除了制度條件,未如預期的「極端值」一一出現,也使離岸風電第三階段第一期遭到前所未有的外在環境挑戰。
2021年初爆發新冠疫情、2022年俄烏戰爭開打,均大幅提高離岸風電建置成本,而近來歐美國家快速提高再生能源目標量,美國、英國獲得建置的離岸風電量已是台灣的兩倍。以台灣去年淨零路徑公布的離岸風電目標:2030年達13.1GW、2050年達40GW至55GW,對全球離岸風電業吸引力相形見絀。
「全球都在搶,搶資源、搶船、搶人、搶錢…,」風睿能源董事長林雍堯指出,2026、2027年全球蓋離岸風電的項目,已遠遠超過產業的供應量,由此可能帶動鋼鐵價格暴漲、稀土供應緊縮、人力成本大增,「現在供應商把這些參數統統加上去,強調不承擔這些風險,變動成本只好都歸開發商。」
此外,台海還有一個獨有變數:政治風險。哥本哈根風能開發公司董事總經理許乃文表示,投在彰芳西島的3號基金管理人,尤其是來自美國的投資人,特別不能忍受台海風險,要求風場要購買政治風險保險,類似戰爭險、兵險,但這在台灣完全買不到。
對此,國內保險公司也無奈說,「國際再保不肯保(台海兵險),我們不可能賣!」許乃文表示,「我們只好不時地去向投資人解釋,不要擔心戰爭風險。」另外也有專家提到,明年還有總統大選,更添三階一期的簽約變數,「不是業者不想簽,是無法說服國外的總公司同意簽」。
而在台灣內部,風電業者也發現,當前許多問題解決,出現牛步化現象。有業者說,過去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一肩擔起掃除風電產業障礙的角色,如今他轉任台灣金控董事長,現在碰到風電難題不知找誰拍板?三階一期的種種困境,正消耗開發商前進的動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