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655字
台灣離岸風電邁向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而近年風場外資大股東頻頻換手,既引發外界質疑,也影響銀行融資意願。大股東頻繁移轉股權,到底是正常商業行為?還是買空賣空炒作?政府若不做好把關,台灣離岸風電將淪為金錢遊戲。
這幾年多家離岸風場大股東頻頻交易股權,讓人眼花撩亂,轉手緣由各不同,有些是原始股東100%或持股超過八成,在開發過程中,漸進找尋其他資金,但原始股東仍維持過半主導權;也有海外母公司進行併購,導致台灣子公司跟著「換老闆」,最著名的就是允能風場。
2019年,原本持股73%的大股東達德能源,出售25%股權給泰國電力控股集團(EGCO);2021年時,再出售23%股權給法商道達爾能源(Total),達德持股自此降至25%。2022年,達德母公司在德國宣布,打包出售在德、法及台灣等海外離岸風電項目給私募股權基金「全球基礎建設夥伴基金」(GIP),於是,GIP承接了允能股權,達德在台公司也因為海外換老闆,向經濟部更名為「新天豐能源」(Skyborn )。
允能掀骨牌效應
今年初,允能爆發財務危機,一度傳出大股東不願增資,卻要銀行團減債,使股權移轉爭議更受關注。當時不少債權銀行質疑,「這些人(股東)把銀行當『盤子』嗎?怎能賴皮把問題丟給銀行!」據傳當時允能因疫情、滑樁導致工程落後,股東投報率不如預期,才不想拿錢增資,如今允能傳出第三度滑樁意外,讓債權銀行心理再度不安。
針對離岸風電外資股權頻頻轉換,經濟部能源局表示,股權移轉是公司個別商業考量,為了確保風場得以如期建置,經濟部與開發商會在行政契約約定,若涉「重大事項變更」,應「事先」報請經濟部同意。
若以後見之明來看,經濟部在2019年的通函,根本無法拘束允能境外母公司的變盤。摸不清股東換手真相,讓銀行對於高風險的專案融資更加卻步。一位年年評估但至今不敢踏入風場融資的銀行高層說,風險實在太難預測了,「還沒想到利潤,單是看到風險就害怕了」。銀行不敢說出口的猶豫,更在於,過去政府推動的一些政策,後來檢視效果不佳,遑論還有政黨輪替的政策變化風險,及政府對金錢遊戲的把關能力待檢驗。
一位允能債權銀行高層說,這些風場參與政府招標遴選時,股東有哪些人,都是審核重點,但風場還沒運作,「原始股東就賣股退場,到底是誰作主?」政府應該規定,至少要把該建的風機做完八成後,才可讓股權移轉。
不當釋股應約束
大股東頻換人,供應商恐無所適從,不利風場興建跟維運;對銀行來說,也會影響對授信案的評估。銀行更擔心,原股東套現走人,新股東負擔不起,也不願再投入。銀行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國內的離岸風電一般自有資金約25%,75%靠融資,如果開發商財務結構不穩定,原始股東早已獲利出場,後進股東多是資金操作者,大玩金錢遊戲的結果,銀行可能變最後一隻老鼠。
風場大股東換人在歐洲行之有年,也不能說一定是玩金錢遊戲。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再生能源事業服務副總蔡宗達說,其實市場上的股權移轉很正常,因為很多人看到有利可圖,到一個階段就把它賣掉;買方也不是傻子,願意出價,代表風場是有價值的,不能說都是「買空賣空」。
不過,蔡宗達主張,政府應建立機制,控管原始經營團隊承諾,例如人要留下來,或股權移轉限定一定比率,以確保風場建置不受影響,不會留下爛攤子。
的確,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政府也不可能規定股權不能移轉,否則恐怕沒人敢投資,但政府對於股權移轉,絕對要嚴加把關。以國外經驗來看,政府和開發商簽訂行政契約後,多不希望在興建過程中買賣股權,因此會訂有閉鎖期,例如規定蓋好後運轉兩年,等財務穩定,才可買賣。另外也會要求,不能100%轉手股權或賣股超過50%,同時限定要找好的經營者。
因此,未來政府要做好三層把關,第一,在事前開發商遴選、招標過程,對大股東適格性要做好調查;第二,透過行政契約,約束不當的釋股;第三,事後對於股權移轉,做好嚴格審查。化解金錢遊戲疑慮,除了銀行從融資合約要求外,政府的角色更是關鍵,政府既有權決定離岸風電的玩家,就更應該做好把關,杜絕金錢遊戲,不能讓風場變成風險升高的未爆彈。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