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652字
因應氣候變遷,政府拼2050淨零碳排,再生能源占比至少6成為目標,台灣企業也面臨全球供應鏈去碳化的危機,歐盟將於今年10月開始徵收碳關稅,對出口為主的臺灣產業將造成龐大壓力,
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理事長莊閔傑表示,可24小時發電的波浪能,被公認為最具開發潛力的海洋能源之一,海洋能已列入2050國家淨零碳排12項戰略規劃,建議政府加速發展,海洋能接棒太陽光電及風力,成為第三大再生能源
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沿海終年浪濤拍岸,海洋能量十分可觀,每年超過一半時間東北季風吹襲,孕育波浪能發電成為不可忽視的替代能源。依工研院調查報告,全台波浪能開發潛力高達2.4GW;更有調研機構指出,台灣地區波浪蘊藏量上看10GW,可成為電力的重要來源。
波浪能發電逐漸受到政府及投資人重視,富連海總經理韓志翔表示,平均浪高1至 1.5米以上的海域即具開發價值,富連海的波浪能發電機組,可設置於岸邊或船舶上,一艘船可設置上百套機組,透過錨泊技術,在海上進行發電。本島與離島可直接設置岸置式波能發電機組的場域,開發潛力超過130MW,若輔以適度的改造工程,更達450MW以上。
今年海洋能的躉購電價每度電7.32元,富連海的波浪能機組平均回收年限4年,投報率優於洋流能、溫差能及潮汐能,不比太陽光電及風力差,現在是最佳發展時機。
台灣海洋能發展協會去年8月成立,積極整合國內外產業鏈資源,推動台灣海洋能產業發展。協會與政府進行對話溝通、爭取政策支持,及進行市場教育與專業技術培訓課程。4月21日將舉辦「第一屆海洋能產業發展論壇」。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