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549字
檢視台灣太陽光電產業鏈,九成比例為上千家系統建置商,太陽能電池及模組廠雖為數不多,但也扮演關鍵性角色。中國從上游採礦至模組,成為太陽能產業世界強權,在地緣政治拉扯下,台灣以少數「Non China」供應地的角色,具有戰略價值及存在必要性。
許多國家視綠能為基礎建設,美國大力推動,要建立本土生產的產業鏈,也頻頻向外資招手。台灣的規模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具有相當自主性,應珍惜,在現有規模基礎下持續發展,成為國內及國際的重要後盾。
各國積極發展太陽光電,重視程度舉世皆然,原因在於發展最成熟、資金及技術門檻較低,在任何國家都是再生能源主流。而在發展過程,不免有各種雜音,但只要做對的事、對全民及台灣未來有益的事,就能得到多數支持,不必擔心朝小野大的問題。
台灣的電力總體碳排指標位居全球末段班,主要是火力發電比重高,未來低碳化目標既已定出,應該要有決心及方法全力以赴,甚至以非常手段排除萬難,此刻時間已經不站在我們這一邊,須以救火的心態及行動,不僅要如期達標,甚至要提前完成。
任何重大建設皆不免產生相應的風險,立意良善的政策也很難達成社會百分之百共識,從人類歷史及經濟演進發展脈絡來看,公民將執政重任委託給執政者,在重大議題上,由執政團隊與菁英專家討論後,以領先高瞻的視野,肩負起決策的重擔。
(翁永全)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