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744字
再生醫學已為先進醫療領域所探討的熱門話題,為促進台灣再生醫學的發展,經濟部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推動小組與台灣日本關係科技交流委員會於本月19日假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蔣碩傑國際會議廳舉行「2017台日生技醫藥研討會-再生醫學」,300多位台日相關產業專業人士參與盛會。臺灣日本關係協會科技交流委員會主任委員何美玥、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文化室兼涉外室主任西野幸竜、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游振偉特別蒞臨會場表達支持台日再生醫學的合作發展。
會中邀請到多位日本再生醫學專家來台交流,其中包含理化學研究所多細胞系統形成研究中心計畫主持人高橋政代、獨立行政法人醫藥品醫療機器總合機構再生醫療製品等審查部審查專門員國枝章義、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副所長江藤浩之,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先端生命醫科學研究所所長清水達也,以及亞洲細胞治療協會主席下坂皓洋等專業人士。
研討會分為兩場,上半場「演進歷程與法規」,首先由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簡稱iPS)專家高橋政代,來說明網膜再生醫療的現狀與未來,她於今年3月成功完成全球首例iPS的異體移植。
高橋政代表示,可以預見未來的醫療將分成預防醫療、再生醫療兩大方向,雖然仍有許多學者對於iPS細胞應用到臨床實驗尚有疑慮,但研究團隊蒐集了20年以上的研究成果,並於2013年9月率先選擇滲出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患者,進行自體iPS細胞來源的視網膜色素上皮(iPS-RPE)細胞移植,觀察2年患者都未出現免疫排斥及形成腫瘤等副作用,也能確認最初臨床研究安全性穩健得踏出第一步。另外她也提到日本的再生醫學能順利發展而有成果,為倚靠日本產官學的相互合作。最後她強調,再生醫學是針對以前療程無法治癒的疾病而發展出來的新療程,預期未來的再生醫療市場將有龐大的商機。
國枝章義則論述日本現今再生醫療等製品之藥事開發制度及其注意事項。他提到日本於2014年將藥事法修正為醫藥品醫療器材法並加以實施,對於醫藥品、醫療器材之外,另外重新定義了「再生醫療等製品」項目,也整備了各項制度。不僅業者與學界積極投入再生醫療等製品開發外,日本國內一般民眾也逐漸認知到再生醫療已不再是理想,而是可以實際執行。
上半場最後一位上台發表為湯依寧醫師,身為醫藥品查驗中心的醫師審查員的她,就針對台灣細胞治療的相關法規現狀進行論述。
研討會下半場「技術前線與討論」,首先由江藤浩之說明iPS在血小板上的發展。
江藤浩之說,血小板的主要功能除了作為止血因子外,還具有整合調整血管構造及誘導抗菌性先天免疫反應等多樣化的功能,因此將會應用到藥劑的遞輸系統(DDS)。另方面作為血小板減少症治療藥的輸血血小板製劑,在日本只能有4天的有效期,因此整體供需平衡管理、確保血液捐贈者用於血小板輸注無效的HLA血小板製劑,將成為臨床上所要面對的課題。另外他也提到脫離依賴捐血者的輸血醫療系統體制,並成功開發了關於人類iPS細胞來源的血小板製造工程的各種藥劑。
清水達也則報告有關於細胞層片之技術,他提到再生醫療的研究開發主要是結合了幹細胞生物學、組織工程學兩個領域。最早使用細胞懸浮液注射療法,但幹細胞注射到病變部位容易從目標區漏出、整塊移植也會有導致一部份細胞壞死的等問題,因此除了利用細胞製作組織外,還需要移植的組織工程技術。
台北榮總醫學研究科主任邱士華分享「Using iPSC Technology and Biomimetic Scaffold to Remodel Retinal Environment and Function」主題。最後綜合討論「台日iPS產業合作與展望」主題,邀請台灣細胞醫療促進協會(TACT)理事長陳耀昌以及人類疾病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服務聯盟總主持人謝清河共同主持。
經濟部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推動小組主任李照斌表示,再生醫學在台灣仍屬於較新的領域,而日本走得比較前面。藉此舉辦此次的研討會,希望能透過此平台彼此交流與學習,並透過日本專家群的分享,不管是在研究方法、商業模式、甚至在法規上能從中吸取經驗,找出適合台灣發展再生醫學的方向。另外他也提到,協助國內生技醫藥產業有機會與日本業界有機會連結,進而促進國內再生醫學產業的發展,以建構台灣成為國際生技醫藥產業重鎮。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