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62字
台灣腦中風學會攜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推出中長期照護衛教手冊 協助病友與家屬
今年63歲的江先生於6年前發生腦中風,開始復健後卻發現右手總是拳頭緊握、手指無法伸展,連轉動門把都有困難,右腳難以控制,走路容易跌倒,求診後才發現是中風患者常有的肢體痙攣,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腦中風病房主任張庭瑜表示,肢體痙攣若無妥善處理可能衍生不可逆的關節變形,幸好江先生經過積極復健及肉毒桿菌素治療後,目前已不需拐杖就能行走。
中風近年雖已退居十大死因第四名,但失能仍是一大問題。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周中興表示,失能多與中風併發症有關,統計指出約40%患者於中風半年後會出現肢體痙攣問題,影響日常生活能力,也易造成照護者負擔。許多患者與照護者因為肢體痙攣認知不足,常誤解出現疼痛感等於復健失敗而放棄,台灣腦中風學會與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於今年推出腦中風中長期照護衛教手冊,期望能從食衣住行等面向,提供患者、家屬更多照護上的建議,減少失能、重拾希望。
台灣每年新增3至5萬名腦中風患者,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指出,根據統計,過往每6人有1人可能中風,現在則是每4人當中即有1名終生會發生中風危機,中風發生率逐年增加。台灣腦中風學會常務理事連立明說,許多人工作型態長期久坐少運動、工時長,又偏好高油、高鹽、高糖食物,因此近年中風更有年輕化趨勢,提醒中壯年族群要多加注意中風問題,如果發生中風前兆,應及時求診治療,而急性治療後的中長期照護,讓患者有機會找回生活自理能力、減輕殘障失能程度,有患者還能重回職場,降低家庭、社會的負擔。
台灣腦中風學會與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今年推出腦中風中長期照護衛教手冊,內容涵蓋食衣住行、情緒認知等面向的注意事項,周中興表示,除了希望提供更多實質幫助外,也期待透過手冊內容,讓更多患者、照護者主動向醫護人員詢問、了解中長期照護的關鍵,幫助病患恢復日常功能,減少失能、重拾希望。
腦中風中長期照護衛教手冊連結: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8-2 。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