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20字
在全球領袖熱議減排和融資承諾之際,台灣代表唐詩偉以另一種方式傳遞台灣聲音,他認為應對氣候變遷不僅是政策或金錢的議題,更需全民參與,將其融入日常生活。台灣的原鄉長期面臨經濟匱乏、貧富差距、青年就業困難及產業發展受限等挑戰,唐詩偉敏銳地看到原鄉在永續發展方面的需求。
唐詩偉在COP29會場身穿台灣原住民傳統服飾亮相,吸引了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在接受亞塞拜然CBC 與AZ TV採訪時,他深入分享了對COP10里山倡議的推動以及六級產業轉型的願景。
「里山倡議」是2010年COP10決議通過,是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為了讓以永續利用與管理土地和自然資源的地景得以受到保護與重建等。唐詩偉早在今年的SB60會議上提出「原住民社區與共生社區」倡議,強調「唯有從社區層級出發,透過全民參與,方能真正應對氣候危機,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此倡議透過「COP10里山倡議」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執行力,並致力於實現幾大目標,包括1.共生社區能源自給自足:強化社區自身能源供應,降低對外界的依賴。2.地方循環經濟落實:實現資源的最佳化運用,避免浪費,達到「沒有廢棄物,只有錯置資源」的目標。3.六級產業轉型:採用日本農業推動的「六級產業化」進行產業轉型,支持共生社區的發展計劃,提升社區經濟效益與自主性。
唐詩偉提出「六級產業轉型」是指原鄉社區資源利用效益,從農業生產到產品加工、服務、行銷與體驗經濟,全方位創造價值。透過引入永續經濟模式(SDGs12.5)和再生能源(SDGs7.2),逐步實現原鄉社區的自給自足,並塑造品牌形象,使當地的農產品和手工藝品得以透過現代行銷渠道進入更廣泛的市場。同時,支持發展在地文化旅遊,讓國際旅客有機會親身體驗原住民的生活和文化,為原鄉帶來更多經濟收益。
唐詩偉強調,「社區參與與由下而上的賦權」,以此作為縮小貧富差距的核心(SDGs 16.7)。透過成立合作社模式,將資源控制權交還社區,使居民擁有更穩定的收入來源,並確保資源的公平分配。該模式還透過教育與技能培訓,提升原住民青年的競爭力與創新能力(SDGs 8.6),幫助他們在經濟活動中實現自我成長,不僅縮小了貧富差距,也為原住民社區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