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小學遭體罰比例高於國高中 家扶憂造成暴力循環

本文共675字

中央社 記者張雄風台北21日電

家扶今天公布兒少體罰調查,發現小學階段就被父母體罰的比例高於國高中時期,約4成曾遭體罰的兒少表示,自己會以暴力解決問題。家扶提醒,體罰教育可能隱藏暴力循環的風險。

家扶基金會今天公布「兒少對父母教養的看法」報告,顯示學齡階段的小學兒少遭父母體罰比例高,甚至有3成兒少表示父母不會告知體罰原因,7成認同體罰會讓親子關係變差,近8成更認為會對自己身心造成傷害。

家扶表示,台灣每年約新增1萬多名兒少遭不當對待,其中以身體不當對待類型最多,而家扶每年新承接的追蹤輔導案約1500多名兒少,從實務發現遭身體不當對待或管教不當的兒少,多數集中在小學階段。

家扶今年1月針對小學至高中的兒少展開調查,在1萬120份有效問卷中,小學階段被父母體罰比例偏高,占17.9%,高於國高中生的9.3%與7.6%。

進一步調查體罰的方式,包括被要求維持姿勢,用器具、拳腳造成身體傷害者最多,其中超過3成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被體罰的原因,甚至部分認為是由於父母情緒失控、父母吵架被遷怒等。

調查指出,小學階段兒少遭受體罰後,在親子關係上有4成5會減少與父母溝通、不願意分享;在心理層面上,近7成認為體罰會讓自己失去自信,超過半數容易有情緒低落,也有3成多的兒少會隱瞞自己的事、無法專注課業等,更有約2成的兒少選擇自我放棄。

家扶強調,兒少隨著年齡增長,愈會認同「體罰」是一種暴力行為,上述被要求維持姿勢,用器具、拳腳造成身體傷害者,有約4成表示,自己會以暴力解決問題。

家扶表示,父母教育影響兒少的人格發展,體罰的速成式教育,無形中犧牲了親子關係和兒少健康,更潛藏暴力循環的風險。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新北納管未登記工廠 經審計部查核8成已提改善計畫
下一篇
台大研究生劉家儀遭港警以煽動罪逮捕 校方回應了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