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04字
成大建築與氣候研究室今天表示,比較過去10年夏季的氣溫、與今年秋季的氣溫分布,發現都市高溫已跨越行政疆界,且由盛夏延續至初秋;學者呼籲跨縣市合作,以免熱區擴大、高溫季節拉長。
中央氣象署日前在臉書專頁「報氣候-中央氣象署」發布貼文,透過常態分布圖來解釋全球氣溫發生機率的變化,當全球暖化效應增強時,全球氣溫機率分布會往更高溫移動,意味著發生極端高溫的機率會變得更高。
氣象署表示,以台北為例,與早期氣候(1960至1990 年)夏季氣溫常態分布圖相比,近期氣候(2006至2017 年)夏季氣溫也有往高溫偏移的趨勢,平均增溫近攝氏1度。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林子平所主持的「建築與氣候研究室」(Building and Climate Lab, BCLab),今天分享國科會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IP)計畫中,歷史重建網格化資料近10年(2013至2022年)7月份下午2時的平均氣溫圖。
圖中顯示,台北盆地的高溫區最明顯,主因是盆地有低窪蓄熱特性、再加上人工化的都市密集開發型態,導致長年高溫;台北盆地往東的基隆河谷區、以及往西南的大漢溪河谷區,也因河谷地窪特性容易蓄熱導致高溫。
值得一提的是,桃園、中壢、大園目前也已形成另一個熱島,未來若持續升溫,恐透過大漢溪河谷區的連結,與台北市的熱島合併,形成北北桃的巨型熱島。
BCLab並分享今年秋天日的氣溫分布,與夏天長年的高溫狀況十分類似。這也代表熱壓力恐由盛夏延續至初秋,未來在氣候變遷及都市熱島的雙重壓力下,北北桃河道上的氣流調節效果恐將喪失,大幅降低河道調節氣溫的效果。
此外,近年海水溫度上升,海水與陸地溫差的減少也將導致海陸風散熱效果降低,恐怕造成北北桃熱風出不去、涼風進不來的狀況,持續攀升的高溫恐將導致此區成為高溫重災區。
林子平呼籲,都市高溫擴散已無行政疆界,高溫治理應跨縣市合作,提早部署,以免熱區擴大、高溫季節拉長。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