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MUZIK》第1期上市,13多年來,為華語書市中唯一的古典音樂專門雜誌。2020年3月,《MUZIK》走過149期後,轉以專注線上內容,以更快速與即時的方式,與全世界的樂迷分享古典音樂的美好!
5月4日晚間進入國家音樂廳欣賞長榮交響樂團「溫柔貝多芬」音樂會時,第一個注意到的,就是今日演出編制相當大,仔細算一算共有14把第一小提琴、12把第二小提琴、10把中提琴、8把大提琴與7把低音提琴。
擁有「塞哥維亞繼承者」美名的古典吉他演奏家帕博羅.塞恩斯—維耶加斯(Pablo Sáinz-Villegas)抵臺,於5月13、14、17日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高雄衛武營音樂廳、臺北國家音樂廳,接連帶來最具代表性的西班牙吉他名曲,阿爾班尼士、葛拉納多斯、泰雷加、羅德里哥的經典,以深厚情感與精湛琴藝,展現西班牙吉他之魂。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主辦單位宣布,第三屆范.克萊本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暨音樂節(The Cliburn International Junior Piano Competition and Festival)將於2023年6月8日至17日在美國德州達拉斯舉行,並全程網路直播。
2023年適逢柴可夫斯基逝世130周年,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於5月3日至7月2日舉辦「柴可夫斯基的藝想世界」特展,在圖書館中透過策展方式,以柴可夫斯基的日記、書信、照片為題,搭配相關館藏書籍與名盤錄音,讓觀者了解柴可夫斯基在不同年齡和階段的生活及音樂創作、進行跨時空的全面交流...
1827年以56歲之齡去世的貝多芬,一生飽受失聰、腸胃症、肝病等諸多健康問題困擾。過去,研究者們就曾試圖從貝多芬的遺髮裡找出遺傳物質,但一直未能成功。如今,藉著更先進的技術,科學家終於以他遺留下來的頭髮成功萃取DNA進行檢測,並將結果發表於《Current Biology》期刊。
既長於重量級西樂內容,也不吝發揚國樂豐富色彩的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5月即將在國家音樂廳帶來一場別出心裁的「時光幻影-古今虛實的跨域想像」,由去年成功詮釋許博允創作六十週年樂展《琵琶隨筆》的音樂人黃立騰、跨界古箏演奏暨作曲家郭靖沐、精銳胡琴演奏家林承鋒,呈現三十青年一代國樂人承襲文化精髓同時,更致力拓展器樂聲響的嶄新面貌的絲竹之妙。
家住美國賓州的10歲女孩Olive Wallace放了學不想寫作業,就練起了小提琴,還「順手」寫了一首曲子,沒想到被媽媽傳上網路後,竟然意外爆紅,一下成了風靡樂壇的熱門之作。
好的,現在你大概知道自己想聽什麼曲子、找到可能合拍的演出者,挑了場次,下一步就是打開售票網站買票了……等一下,音樂會的門票,和看電影差距甚大,除了價位不是單一價之外,還有二樓、三樓、四樓……的差別,中間跟包廂又有什麼不同?到底要坐哪裡才對啊?一定要花掉好幾張「小朋友」才能有最佳音樂會體驗嗎?
這張專輯錄於2022年法國艾克斯-普羅旺斯復活節音樂節的現場,兩位音樂家,小提琴卡普松與鋼琴家阿格麗希,給予了聽眾一個精彩且難以忘卻的優質演奏。
據IFPI估計,2022年全球人類平均每週花費20.1小時聽音樂,比2021年的18.4小時有所成長——這對擁有史上最多近用途徑、更有大片音樂領域尚待開發的我們來說,似乎理所當然,而且探索新歌曲、新聲音,難道不讓人感到豐足嗎?——但實際上,還真不是這樣。
貝多芬著名鋼琴曲《給艾麗絲》(Für Elise)曲名中的「艾麗絲」是誰,多年以來都是古典樂壇的謎案。近期,英國知名樂評人萊布雷希(Norman Lebrecht)則在自己的新書《Why Beethoven》中論道:根本就沒這個人,或說,起碼貝多芬自己並不認識這號人物。
終於來到2023小澤征爾音樂塾的首演日,也終於能夠公開這次《波希米亞人》的華麗佈景:首圖就是第二幕升起時觀眾能看到的景象——摩慕斯咖啡館外的巴黎街頭,合唱團員被分為眾多角色,展現出熱鬧無比的耶誕夜,即便是冷靜的日本觀眾,在幕啟時也不禁發出一些興奮的耳語:畢竟誰不會讚嘆這個佈景設計呢!
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為自己今年5月6日將在西敏寺舉行的加冕典禮,委託創作了6部管弦樂曲、5部合唱曲、1部管風琴曲,共計12首全新的作品,其中包括一首出自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之手的曲目。
由奧斯卡影后凱特布蘭琪主演的《塔爾》(Tár),可說是未演先轟動,除了今年獎季的最佳女主角幾乎呈現凱特布蘭琪與楊紫瓊的兩強相爭外,指揮家艾索普(Marin Alsop)對於《塔爾》中女性指揮形象的質疑,也引發諸多討論。台灣也終於在3月10日正式上映此片,在奧斯卡頒獎之前,可先一睹這部入圍六項大獎的虛構人物電影。
歷經近三個月的冬休,長榮交響樂團於2月17日舉行2023年的首場主辦音樂會「理性與感性」,標題乍看之下,或許會認為理性的是上半場兩首古典時期作品,感性的則是下半場的馬勒交響曲,實際演出與音樂家的詮釋,卻呈現了相當有趣的顛倒對比……
現年41歲、被德國《世界報》(Die Welt)評論為「哲思音樂家的最佳典範」,詮釋經典的巴赫乃至當代的布列茲作品,皆獲得極高評價的法國鋼琴家大衛.弗萊(David Fray),即將首次來臺,於臺北國家音樂廳(5/10)、高雄衛武營(5/12),演出全本《郭德堡》變奏曲。
上週公布2023小澤征爾音樂塾首賣台灣優惠票的消息後,引起眾多樂迷的關注,還在考慮是否要「衝一波」,到京都看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全本演出嗎?本文整理出5個不可錯過2023小澤征爾音樂塾的理由,今年不衝,只能再等一整年!
由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台灣國際打擊樂節(Taiwan International Percussion Convention,簡稱TIPC),自1993年舉辦首屆以來,引介無數頂尖打擊樂團與擊樂家到訪台灣,並且透過與國內音樂家的交流,逐步展現台灣擊樂界的高度發展與活躍。
日本福岡縣久留米市九州大谷短期大學教授山田俊之,是推廣無樂器「身體打擊樂」(body percussion)的先驅,傳授這種融合拍掌、跺腳、擊膝的演奏方式,已達數十年之久。如今,他打算把日本版的身體打擊帶往英國,希望能從此帶起全球學習的風潮。
睽違5年,當代法國長笛大師菲利浦.班諾德(Philippe Bernold)終於再度來臺,將於2月15、16日,分別在高雄衛武營、臺北國家音樂廳,偕鋼琴家徐嘉琪、長笛家馬曉珮(高雄場)、長笛家黃貞瑛(台北場),以「法國長笛學派第一人——班諾德長笛演奏會」,從巴赫、舒伯特、多普勒兄弟(Franz and Karl Doppler)的音樂開始,接連帶來南非、法國作曲家的當代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