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產業

更新時間:2024年04月27日 註:數字代表公司家數

概況

碳權產業概況

碳交易於全球市場通行,目前規模最大的是歐盟排放交易系統,被認為是世界基準。中國已為約40%的電力產業制定交易計劃,其他產業也將納入其中,並可能會發展成為世界最大市場。美國也有一些市場採取以州而非國家主導的碳交易方式。

全球碳市場及碳交易平台主要集中在歐盟、英國、中國大陸、韓國、紐西蘭,以及美國加州主導的西部氣候倡議和東北部的區域溫室氣體減排行動。

根據世界銀行發布《2022年度碳定價趨勢與現況報告》(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2)中指出,目前全球共有68個碳定價工具(CPI)正在運行。其中,分別有36個碳稅(Carbon Tax),以及32個排放交易體系(ETS),並且至少有30國家或區域設置碳權交易所。

何謂碳權(Carbon credit)

碳權(carbon credit)是碳排放權,排碳需求高的組織須購買此權利以增加許可排放量。為減少氣候暖化,各國於1997年簽訂京都議定書,制定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並附帶彈性減量機制,碳排放許可的交易於此時建立。

碳的有價化分為兩種模式。第一種是總量管制,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為例,歐盟針對特定產業設定了碳排的上限額度,如果某家公司的碳排低於政府所設定的上限,就可以把剩下的額度轉換成碳權,到碳交易市場上買賣。另一方面,碳排放量超過上限額度的企業,則必須到碳交易市場購買碳權。碳權的計量單位為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02e)。

台灣碳權交易平台

台灣在2023年年初,已經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此次的修法也將碳費納入,預計2024年上路,首波將被徵收碳費的企業,是年排放量高於2.5萬公噸,共287家的碳排大戶。

由證券交易所及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共同出資成立的台灣碳權交易所於8月7日成立,初期將先以「代購」環保署認證的國外碳權為主,以滿足國內中小企業碳權交易迫切需求。預計在今年底前《氣候變遷因應法》子法立法後,台灣碳權交易所最快2024年進行碳權交易,帶動相關題材股再度點火上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