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推多元視角 探索與台灣合作機會

本文共1447字

中央社 記者尹俊傑紐約24日專電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疫後復甦,致力展現多元視角,今年除將展出委託台灣藝術家董陽孜創作的書法作品,也在投資翻新展廳之餘,探索與台灣藝文機構分享館藏的機會。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館長兼執行長霍萊因(Max Hollein)今天與國際媒體簡報,回應中央社提問時說:「我們一方面反映台灣當代藝術風貌,也在探索跟台北藝文機構分享我們館藏的機會。未來幾個月,你們將得知更多訊息。」

董陽孜是大都會博物館年度當代藝術委託創作3名藝術家之一,預定為主館大廳創作2幅大型漢字書法作品,今年11月亮相。另2件委託創作分別是屋頂花園、正面外牆的雕塑,出自科索沃藝術家哈利來(Petrit Halilaj)、韓國藝術家李昢(Lee Bul)之手。

前總統馬英九長女馬唯中2年前出任大都會博物館當代藝術部亞洲藝術副策展人,是促成董陽孜受館方委託創作、在醒目地點展出新作的關鍵人物之一。

大都會博物館與台灣的淵源不止於此。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貴文物鮮少在海外展出,1996年以「中華瑰寶」為名赴美巡展,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展出地點之一。李明維、黃海欣等台灣藝術家近年也與大都會博物館合作,展現台灣當代藝術豐沛創作能量。

緊鄰曼哈頓中央公園的大都會博物館成立154年,館藏超過150萬件文物,是全美最大、也是全球參觀人數第4多的藝術博物館,僅次於巴黎羅浮宮、梵蒂岡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

生於奧地利的霍萊因擔任館長6年,去年起兼任執行長,成為大都會博物館唯一舵手,肩負讓這座重要藝文機構走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陰影的重任。

大都會博物館曾在2010年代陷入財務危機,2020年又因疫情被迫閉館半年,受重大打擊。霍萊因簡報時說,去年580萬人次參觀,接近疫情爆發前水準;與疫情前相比,訪客年齡層降低、組成更多元,但占約2成的國際訪客略微衰退,這部分有賴紐約觀光復甦,仍有成長空間。

霍萊因強調大都會並非國家博物館,不呈現特定國家歷史,而是透過多重策展連結群眾,反映各個社群的愛好與價值。

霍萊因說:「近10年,博物館界有了改變。以前藝文機構像是講座教授,告訴訪客該看什麼、如何欣賞;現在比較像召集人,把訪客帶進一個環境,讓文物、文化自然而然引起共鳴。」

這種概念反映在大都會博物館近期展覽上。2月亮相的「哈林文藝復興與跨大西洋現代主義」(TheHarlem Renaissance and Transatlantic Modernism)呈現約160件作品,聚焦非裔藝術家,除展現館方致力視角多元化,也有助爭取紐約非裔族群目光。

大都會博物館員工逾2000人,年度營運開支3.2億美元(約新台幣104.5億元)。一半由基金(endowment)與門票、紀念品販售等收入支應,另一半需要自籌,每年5月必成時尚焦點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慈善晚宴(Met Gala)是重要資金來源。

由於腹地受限,大都會博物館難以拓展版圖。為求長遠發展,霍萊因選擇內部改造,積極推動15年內投入逾20億美元的展廳翻新計畫。

歐洲繪畫展廳天窗修繕已完工,有助減少碳足跡。陳列非洲、大洋洲及美洲文物的洛克斐勒翼樓(Michael C. Rockefeller Wing)預定明年春季改造完成,緊接著是古代近東與賽普勒斯藝術展廳,耗資5億美元翻修、以華人富商唐騮千及妻子唐徐心眉命名的現代暨當代藝術翼樓預計2029年見客。

霍萊因表示:「我敢說,沒有其他類似規模的博物館投資這麼多錢持續重新想像,重組館藏文物在展廳的呈現樣態。」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下架尹錫悅的唯一方式是彈劾!南韓議長怒批:執政黨無權代行總統職務
下一篇
美國新關稅戰效應 ECB 本周估將降息1碼 巴西可能升息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