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新閣首要任務應是經濟發展

新閣首要任務應是經濟發展。路透
新閣首要任務應是經濟發展。路透

本文共1344字

經濟日報 社論

各界殷殷期盼下,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公布了閣揆和重要閣員名單,引起廣泛討論,但政治、黨派算計是一件事,多數民眾最關心的,還是新閣是否能正確、務實地發展經濟,為台灣社會未來全面發展,建立雄厚殷實基礎。

現今台灣社會百廢待舉,新閣可謂責任重大,包括逐步削減財政赤字、強化國防軍事戰備、提高平均國民所得、都市建築危老更新、解決青年購屋問題、全面發展長期照護、關鍵科學技術研發、農業全面轉型升級,任務繁多,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切政績必須以經濟發展與成長為基礎,否則不是捉襟見肘,便是債留子孫。

1985-1995年間,台灣曾經是世界經濟發展樣板與奇蹟,但曾幾何時,這些美譽和榮景已然不再。過去八年,台灣年平均經濟成長甚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當然這或許並不代表我們不夠努力,而是他國巧遇更接天時地利之機遇,此一現象導致台灣經濟如魚逆流而游,不進則退。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大量產業被迫外移,年輕族群實質薪資逐年下降,買不起房,生不起娃。這些是新閣必須務實面對的首要議題,解決之道無他,惟靠經濟成長。

兩岸關係僵持致使企業投資風險提高,不務實的能源政策引發電力短缺憂慮,人才援引政策不夠開放,是過去八年台灣經濟成長三大絆腳石。

近五年來,以美中為首的大國經濟、反全球化倡議,打破台灣企業扮演國際生產供應鏈分工核心角色的傳統定位,近乎失敗的「以南向取代西進」政策,更造成台灣產業兩頭落空。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最近在一些場合提出半導體、人工智慧、無人機,將是未來台灣產業發展重點,這個觀點符合世界發展重要趨勢,方向是對了,但三大產業均需要鉅額投資、大量優秀人才,是全球未來競爭最為激烈領域,台灣如何發展須更細部規劃。若要僅靠一己之力,發展所謂「國家隊」的概念,與美中韓歐印等國競賽,可以說勝算很低;未來如何與合適夥伴分工合作,著手發展「國際隊」,台灣才有贏的可能。

若問「繼半導體之後,什麼產業將成為台灣第二座護國神山?」相信許多專家會點名生技產業。但台灣發展生技產業,說起來跌跌撞撞已超過30年,2007年立法院甚至通過「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條例」,破格提供投資抵減優惠,2020-2022期間更逢疫苗與試劑商機,但台灣生技產業卻始終未能走上國際舞台,這支醞釀已久的「潛力股」,需要新閣以新的魄力,新的思維,仿效瑞士與以色列模式,以國際市場與研發資源,重新擘劃布局。

我們應該理解,台灣社會未來全面持續向上發展的前提,是能夠連續維持每年3-5%經濟成長率,台灣經濟成長的契機在出口。依賴內需或許是經濟緊縮時的保本作法,但若要追求長期經濟持續成長,關鍵仍在國際市場。

小國靠單打獨鬥致勝的夢想,在現今國際市場幾乎已如海市蜃樓般的不實際;結合所有可以結合的夥伴,槓桿所有可以槓桿的資源,方為務實可行的作法。

如果特斯拉可以採用比亞迪鋰電池,三星可以向友達購買特定尺寸面板,英特爾可以委託台積電代工生產晶片,請問亦敵亦夥伴模式,難道不該視為常態?這個務實態度是世界所有成功企業的共識,但在政治上卻視為禁忌,其所侷限者,心之魔障也。

當然,每個政黨或政治人物都有一定的政治信念與制約,比如反核便是蔡政府的神主牌。台灣經濟發展如何與這些信念制約相融合,考驗著新閣的智慧。其實在某些信念差異下,政府的「不堅持、不排除」,或許是一條最佳可行之路。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發展資產管理 引導資金參與基建
下一篇
布林肯訪華 美中關係邁入新階段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