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06字
2024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突破紀錄,台灣首次微幅下降、少93隻。中華民國野鳥學會今天表示,嘉義、台南、高雄等主要分布區數量略減,光電開發等縮減棲地,會影響族群數量變動。
農業部林業署與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合作,發布「2024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共6988隻,較去年增加355隻,突破紀錄;台灣維持全球最大度冬區,但計4135隻,首次微幅下降了93隻。
針對數量變化及遷徙分布,中華民國鳥會秘書長呂翊維指出,與去年相比,度冬核心區如台南減少191隻、嘉義減少60隻、高雄減少27隻;北邊的濁水溪口增加94隻,南邊的屏東則增加105隻,顯示黑面琵鷺個體有往北邊與南邊擴散移動的現象。
他強調,其實保育關鍵就是棲地,環境條件的各種變化,都會造成影響;像是林業署推動漁民參與生態薪水給付方案,111及112年度台南市友善魚塭面積均約200公頃,可增加覓食地區,但仍不夠,例如台南七股地區已有部分魚塭開發為漁電共生型光電,各種土地利用持續開發使得棲地一直在縮減,會讓黑琵轉移覓食區,進而影響族群數量變動。
還有氣溫變化改變棲地環境,也會造成影響。呂翊維說,近年黑琵救傷通報案例有明顯增加的趨勢,2023年9月到2024年4月,台南市野鳥學會和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救援86隻黑鷺(台南73隻、高雄9隻、嘉義2隻、宜蘭1隻、屏東1隻),幾乎比前一個年度同期的數量多1倍,其中25隻經救援後已野放,還有2隻在療養,多為肉毒桿菌毒素中毒。
他呼籲鳥友或關心環境者多利用eBird、iNaturalist等公民科學平台進行記錄;目擊到疑似受傷黑琵,請直接向當地縣市政府保育主管單位通報,以便及早發現問題。
林業署補充,肉毒桿菌原本存在環境,平常不會大量滋生,除非連續高溫,造成靜止水域缺氧產生死魚就會滋生,其他魚因環境有毒素虛弱、死亡,將死之際,黑琵吃了就會中毒,須清理環境,每年與台南市政府開會討論,持續加強環境清理。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