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碳費灰犀牛2/碳費徵收成為企業生死狀 專家建議:3個轉型武器要有

台灣的碳費還沒有類似CBAM的邊境排碳管制,因而國內產業界有呼聲,台灣也要有台版CBAM,以免肥了國外企業,造成不公平競爭。 報系資料照
台灣的碳費還沒有類似CBAM的邊境排碳管制,因而國內產業界有呼聲,台灣也要有台版CBAM,以免肥了國外企業,造成不公平競爭。 報系資料照

本文共1900字

經濟日報 記者孫靖媛/台北報導

台灣即將實施的碳費制度,可說獨步全球,它既不同於歐盟同步採行的「碳交易系統」(ETS)與「碳邊境稅」(CBAM)制度,也不同於新加坡等國家直接開徵的碳稅(Carbon Tax)。近來國內產業界頗有呼聲,希望訂定台版CBAM抑制「碳洩露」,甚至環境部長薛富盛也提到,台灣可以開始研議碳費銜接碳稅。

到底台灣的碳費,有哪些不足,還沒上路,外界就有這麼多的「改裝」意見?面對碳有價時代來臨,企業又該怎麼辦?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本週免費看VIP文章,剩
或者
選擇下列方案繼續閱讀:

加入數位訂閱 暢讀所有內容


彭博等8大外媒、深度內容、產業資料庫、早安經濟日報、無廣告環境

加入udn會員 閱讀部分付費內容

免費加入

會員可享有收藏新聞、追蹤關鍵字.使用看盤系統等服務

登入udn會員 免費試閱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開放銀行卡關3/政策半生不熟還要走下去?3點修正 台灣數位金融可望百花齊放
下一篇
減碳管理師正夯2/紙上談兵沒用 不懂行業更慘 好的永續師人人愛挖角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