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財政愛國主義」再起 應妥善誘導

兩岸情勢持續緊張,台灣已成為全球最可能發生「地緣政治」戰爭風險的地區之一。 路透
兩岸情勢持續緊張,台灣已成為全球最可能發生「地緣政治」戰爭風險的地區之一。 路透

本文共1377字

經濟日報 社論

兩岸情勢持續緊張,台灣已成為全球最可能發生「地緣政治」戰爭風險的地區之一。日前財政部長莊翠雲表示,為預防與因應國防緊急需求,財政部曾於去年底參加過「兵推」,並提及開徵「戰爭稅」的構想與可能。這個稅目現在的年輕人或許覺得陌生,但卻勾起了50年代台灣人的鮮明記憶;隱約中,台灣社會瀰漫著一股濃濃的煙硝味,我們似乎看到「財政愛國主義(fiscal patriotism)」即將在台灣重新燃起。 

自從國民黨政府1949年播遷來台之後,便把台灣視為「復興基地」,一切政務規劃都在為「反攻大陸」作準備,兩岸對峙的氣氛濃烈,全面處於戒嚴狀態,隨時可能發生戰爭。戰爭勝敗的決定因素固然很多,但國家整體「士氣」的高低,不可否認地,乃是最為重要的因子之一。回顧在1987年解嚴之前,台灣被形塑成解救大陸同胞的精神堡壘, 而這種使命與情操的神聖性也確實有效的激起社會高昂的備戰士氣。 

古諺「民氣可用」,民眾抗敵意志所𨍭化的愛國行動更具有強烈的影響力。50年代的台灣政府,不但在嚴厲戒嚴下,禁錮與控制思想,激化敵我意識,更不斷地灌輸民眾愛國主義,藉以鞏固社會對政府的向心力與支持度。除了高壓嚇阻反對或分離勢力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更經常利用宣傳標語與舉辦愛國活動;一方面呼籲民眾納稅救國,開徵國防臨時特別捐,另一方面鼓勵民間慷慨捐輸,發起「一人一 元,獻機報國」運動,社會因而充滿一股「財政愛國主義」之風。 

歷經數十年的和平,台灣人民早已忘卻這段歷史。其實,政府早在2001年制定「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時,就等於宣示並告誡民眾歷史的情境可能隨時重新出現在眼前。雖然「溫故」可以「知新」,但兩岸意識形態與政經情勢已全然不 同,台灣民眾對戰爭財政需求的負擔意願與支持態度亦有所改變。面對「財政愛國主義」的再次興起,即將接掌政權的賴政府需要作好更充實的準備與規劃。

其實,動員可區分為平時(準備)與戰時(實施),階段不同所採行的財源籌措手段亦不相同。平常時期,即使動員準備所需經費益愈增加,但站在國家整體資源有效利用的角度,國防預算仍應遵守正常程序,在年度施政方針之下,與政府其他支出相互競爭評比而決定;戰爭時期,根據預算法政府於「緊急國防設施或戰爭」時, 可編製特別預算。此外,動員法第18條更規定財政部於戰時為穩定金融秩序、調度資金,應策訂「戰費籌措、預算轉換及金融外匯管制事宜」。 

至於戰爭經費的籌措方式,則不外乎課稅(捐)、舉債、或發行鈔票(亦稱通膨稅)。課稅(捐)可以是新增或附加,唯一切皆以快速、方便、應急及專用為重。一般而言,民眾對稅捐的反感較強烈,舉債因可將稅負遞延至下一代,通常是戰時政府最偏好的選項,而發鈔則由於對總體民生經濟的衝擊過大,非萬不得已,不用。 

尤有甚者,動員法第14條規定,教育部於平時即應結合學校教育並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培養愛國意志」。在財政上,愛國精神不但可以鼓舞社會自願捐獻的風潮,更可以增強民眾遵從法律的納稅意識。惟根據文獻,愛國主義的提倡亦很容易激化意識形態不同者間的對立,進而造成社會群體的分裂、衝突與脫序。 

台灣早已不再是大一統思想桎梏的時代,但朝野政黨意識形態分歧,民眾國家認同亦仍存在爭議。以賴清德準總統「台獨務實工作者」的背景,在只有40%選票的支持下,如何讓「財政愛國主義」能夠對台灣的「萬一」帶來正面的助益,值得全民共同關切。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對新金管會的期許
下一篇
兩大外送業合併 有違公平競爭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