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對新金管會的期許

金管會。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金管會。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文共1407字

經濟日報 社論

520新政府上任,台灣經濟未來四年發展將正式開啟新的篇章。基於「執政百日決定政權成敗」的政治智慧,社會因此關注新行政團隊在上任前三個月,能否奠定賴總統施政的良好根基。觀察內閣財經人事布局,有求其穩者,如財政部、主計總處,有求其發展者,如經濟部與國發會,而較令人詫異的則是原本追求發展,結果卻為解決問題者,如金管會。

去年底,賴總統競選時曾宣布六大金融產業政策,包括金融業加強投入公共建設、發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與金融科技發展中心、推動永續金融、普惠金融,並強化金融資訊與基礎設施安全。不過,到了選任金管會主委時,卻以處理壽險業資本監理如何接軌國際制度為主,形成宣告施政目標與指定人選之間的巨大落差。

台灣金融產業曾被社會期許成為國家經濟發展重要支柱;可惜受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拖累,政府進行長達近十年的金融重建,連帶導致金融發展進程受阻。如今世界正進行著第四次工業革命,金融業也掀起FinTech浪潮,可是政府不平衡的產業發展政策,卻使得金融業產值占GDP比值由2002年7.9%,滑落至去年的6.47%。

台灣金融業為何無法維持高GDP占比,創造更多高薪白領的就業機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過去20多年來幾次企圖發展金融產業的宏偉擘劃,受到外在金融風暴衝擊、營業稅結構扭曲、反中政治主張抬頭,以及地緣政治對抗等不利因素影響,早就失去發展成為區域中心的機會。外國及大陸地區銀行在台分行現在只剩下31家,便是台灣金融市場重要性日益低落的明證。

台灣雖已無成為金融中心的機會,但維持金融產業健全以及滿足人民金融交易需求,仍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台灣金融業至少有六大結構性問題需要改正。這包括保險業的資本提升、金融創新與新創企業的市場導入、產業家族化與公股民營機構的合理管理、違規裁罰的時差與有效性不足、資本市場未入先進國家之林與債券市場發展的遲緩,以及金融產業國際化程度有限等。

台灣亟需解決的金融問題,顯然不是賴清德競選政見涵蓋的內容,新任金管會主委也尚未提出施政主張。值此新政府上任之際,社會期待新人事新氣象,新的金管會理應提出全面且切中時弊的金融監理及發展政策,充分掌握執政「蜜月期」的政治紅利。

面對經緯萬端的金融問題,建議新的金管會應先以兩項原則,化解產業發展的燃眉之急。第一,嚴守金融監理紀律而不應有針對性的「管制寬恕」。以保險業的資本監理為例,政府的資本監管可以有時間的緩衝,但若要調整監理標準,則應充分說明降低要求的合理性。畢竟樹立監理權威,避免政治扭曲監理的公平性是金融監理的最高準則。

第二,積極導入新的「市場與行為」監理模式,合理擴大監理範疇,配合金融創新浪潮,並需特別強調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監理原則。面對FinTech興起,「機構監理」的做法早已落伍,其結果只是讓社會暴露在有剝削疑慮的「法外」金融交易環境。以最近引發議論的「山道猴子」金融悲歌為例,政府以沒有「融資公司法」而不將租賃公司納入監理,就是「機構監理」已不符合社會實際需要與期待的明證;只要政府金融監理模式不變,未來類似爭議仍會出現,而金管會的監理威信就持續被斲傷。

金融產業活動涉及多方重大利益,金管會難免會受到不同政治壓力掣肘,甚至可能出現「左右為難」的監理困境。「陽光是最佳的防腐劑」,期待新金管會能以嶄新且公開透明的監理模式,爭取社會而非利益團體認同,全力維護健全、公平且開放的金融競爭環境,並更要以保護弱勢金融消費者的權益為職志。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正視財富分配惡化的警訊
下一篇
兩大外送業合併 有違公平競爭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