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死者驗出「米酵菌酸」 專家:食物被下毒的機率變低了

本文共661字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即時報導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衛福部今天晚間公布死者解剖結果,證實驗出台灣首見的毒素「米酵菌酸」。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後續還有很多事需要釐清,包含檢出濃度、餐廳料理環節、食材等,他認為「下毒」的機率降低許多,反而是如何汙染才是關鍵重點,一旦找出汙染源,後續才有辦法訂出防範機制。

楊振昌表示,台大法醫所的檢驗結果出爐,雖然顯示死者體內有米酵菌酸,但還是建議要等第二家實驗室的結果,也證實有米酵菌酸,這項檢驗才不會錯誤,若只有單一實驗室的結果,該實驗室的方法需要確效,結果才較為準確。檢驗結果出爐,後續還得關注「濃度」,因此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提及,所有住院患者都需要檢驗,就是為了釐清,米酵菌酸導致民眾致命的濃度為何。

楊振昌表示,如果其餘都有食物中毒反應的患者,體內都有米酵菌酸的反應,就能認定米酵菌酸是此次事件的「單獨禍首」,下一步再查是哪一個環節出錯,是玉米還是椰子出現米酵菌酸,還是刻意使用遭到米酵菌酸汙染的食物。

依目前的案情發展進度,他認為「下毒」的可能性較低,下毒者要確認米酵菌酸的致命濃度才有辦法達到目的,如果真的是下毒,那下毒者太高明,且米酵菌酸在國外也是相當少見的毒素,他認為,方向應該還是食物發酵導致米酵菌酸,進而讓用餐者中毒。

楊振昌表示,現階段在尚未釐清毒素的產生之前,談預防有其難度,待後續進一步米酵菌酸的濃度等結果出爐後,主管機關才有辦法訂定防範措施,避免類似的情形再發生。民眾目前的自保方式則是,降低食物滋生細菌的機會,食物盡可能在2小時內使用完畢,未吃完的食物則確實冷藏,避免毒素出現。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驗出米酵菌素後,還有很多事需要釐清,...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驗出米酵菌素後,還有很多事需要釐清,但「下毒」機率大幅降低。本報資料照片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高中生地震預警App爆紅未獲授權 氣象署主動聯絡了
下一篇
中小企業加薪抵稅延長10年 人力銀行點兩大隱憂 「錢可能沒進員工口袋」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