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獨家/寶林中毒案大膽假設 醫師聽到這關鍵字猜米酵菌酸

本文共715字

聯合報 記者李青縈/台北即時報導

國內發生首起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食物中毒,已經累積兩死。馬偕醫院收治兩名個案, 一名在24日死亡,另一名仍在加護病房救治中,然而早在26日就有醫師猜測可能為「米酵菌酸」,最終也在28日解剖報告中獲得證實,究竟如何在資料有限的狀況,機警推斷出案中毒可能?

第一名個案(39歲呂姓男子)食用炒粿條、香蘭葉果汁,並且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還原當時狀況該個案送至馬偕急診時一開始並沒有發現是中毒反應,起初在急診雖有急救成功,但後來(24日)在加護病房幾小時後就因為器官衰竭過世。

另一名40多歲吳姓女子仍在加護病房治療,當時由重症科醫師收治該患者,並且發現跟先前呂男症狀類似,因此才機警諮詢毒物科,一度以為是遭到下毒。後續分析推測並不像化學毒,因為這些個案的肝指數都非常高,從幾千到一、兩萬都有,有急性肝衰竭的表現,比較像細菌滋生毒素造成,跟諾羅病毒造成的拉肚子不一樣。

急診醫師坦言,個案在不同日期用餐、來院時間也不一樣,要發現為相關事件其實不容易。毒物科醫師則指出,當時接到重症科醫師詢問時因為聽到關鍵字「河粉」,因此有了警覺,後來查詢大陸曾經河粉中毒的事件做比對,陸續也開始查詢美國毒物網站以及相關報導,因此有此推斷。

26日時醫師就示警,米酵菌酸過往導致大陸地區涼拌木耳、河粉等中毒事件,只要有微量毒素就可能致命;來源保存不當的發酵米及米類製品(如河粉)可能會產生毒素,進一步癱瘓粒線體。

後續隨著食物中毒案滾雪球個案越來越多,新光醫院也有收治相關個案,致電馬偕醫師相關個案狀況才將事件慢慢串接起來。在法務部解剖報告等出爐,醫師的推測也獲得證實,顯示第一線醫療人員的機警性,形成這次中毒事件的一大關鍵要素。

國內發生首起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食物中毒,已經累積兩死。圖...
國內發生首起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食物中毒,已經累積兩死。圖/疾管署提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關鍵字廣告吃同業豆腐 公平會罰2大國際訂房網各100萬
下一篇
中小企業加薪抵稅延長10年 人力銀行點兩大隱憂 「錢可能沒進員工口袋」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