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2023大師論壇/戴蒙:金融穩定成全球性問題

經濟日報2023大師論壇,邀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蒙,以「銀行與金融危機」進行專題演講。記者林俊良/攝影
經濟日報2023大師論壇,邀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蒙,以「銀行與金融危機」進行專題演講。記者林俊良/攝影

本文共881字

經濟日報 記者張瀞文/台北報導

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蒙(Douglas Diamond)昨(1)日表示,長期低利率之後快速升息的效應逐漸顯現,金融穩定再度成為焦點,而且已成為全球性問題。

經濟日報與兆豐金控昨天共同主辦「2023大師論壇」,邀請戴蒙來台,以「銀行與金融危機」發表專題演講。本論壇由富蘭克林證券投顧、富邦金控協辦,合作單位為亞洲大學、中華經濟研究院。

戴蒙與另一位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布維格(Philip H. Dybvig)在1983年共同提出「戴蒙─迪布維格模型」(Diamond─Dybvig model),是有關銀行擠兌和金融危機最具影響力的模型之一。他昨天指出,這個模型用來觀察銀行的角色、銀行對經濟和金融不穩定的影響。

為什麼模型在實務上很有用?戴蒙說,好的模型可以即時快速解釋危機,例如在最近兩個月、2008年金融海嘯時及2020年疫情爆發時,好的模型都很有用,並且提出應對措施。

戴蒙分享他長期來的研究主題,就是以契約的概念,來解釋銀行的結構及不穩定性。他指出,大型銀行會盡量分散資金的來源,透過分散來創造幾乎沒有風險的資產,產生流動性,並且盡量降低系統性風險(限制利率風險)。

戴蒙以今年的美國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事件為例指出,矽谷銀行資金來源並不分散,太依賴高科技產業,而且存戶透過社群媒體快速分享消息。一旦存戶擔心銀行會破產,預期別人也會去領錢,大家爭先恐後搶著領錢,產生擠兌,形成「自我實現」,銀行果然破產。

為了降低這種自我實現的擠兌現象,戴蒙認為,監管機構必要時要提供流動性,在發生系統性風險時提供存款保險,並產生建立信心的機制,例如在2008年時。

戴蒙指出,金融危機不斷發生,都是因為短期債務的問題。在現代金融體系,「銀行」的角色可能還由其他金融中介機構來扮演,如雷曼兄弟。「銀行」的擠兌因此不限於銀行,包括貨幣市場基金、加密貨幣、雷曼兄弟、短天期證券化資產等,都可能發生擠兌現象。

戴蒙說,矽谷銀行有超過六成資產放在中天期的美國政府機構發行證券,流動性算高,但沒有按市值計價,當利率大幅上升時,這些證券市價大跌。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大師論壇/林之晨:人才就是生產力
下一篇
2007-2023 經濟日報 諾貝爾經濟學獎 大師論壇 系列報導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