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高齡通膨危機6/職務再設計 延後退休時間

本文共1152字

經濟日報 記者徐碧華、林安妮/台北報導

「現在看病愈來愈貴了,有時心想看病這麼貴,是不是忍一忍就好?」76歲的林桑住在新北市,年輕時是個成衣代工「小工頭」,他和太太齊心栽培兒女唸到碩士,還積攢了兩棟房,一套自住,一套收租。本想年輕時的打拚,應夠兩人退休養老,不料,一場大病後,身體每況愈下,「看病」竟然成了退休生活沒料想到的「支出黑洞」。

林桑說,60幾歲退休時,生活就是悠著過,大多時間看電視、睡覺,倒垃圾、澆花則是他每天最大勞動。進入七旬後,林桑先是三年前因跌倒造成腰椎骨折,在醫院花了一大筆錢動手術,之後還聘請看護陪同住院一個多月做復健,「一場大病花了快50萬」。

這幾年他又因心臟、牙周病及視力退化等問題,每個月要看「好幾科」醫生,這些上診所、大醫院的花費,加上交通費支出,及醫生要求一定要吃的鈣片、B群等營養品,每個月累積下來就是好幾千,甚至上萬元。

「前些時候評估要做全口假牙,醫院一估價就是十萬元,讓我很猶豫要不要裝。」林桑說。

今年起,不少基層診所因物價人事費用上漲,加上健保點值縮水,紛紛調升掛號費,本月初衛福部也正式取消掛號費調整備查制度。

以林桑附近的診所為例,去年掛號費200元,現在漲到250元,3月1日起,他固定看慢性病的醫院升格為區域醫院,掛號費一下子漲了160元、要340元。更別說,有時因心臟不適掛急診,一次急診千元起跳。

「高齡最大的支出在醫療和照護,最大的節流,就是讓自己保持健康。」老人福利聯盟秘書長張淑卿提出她的觀點。

她指出,進入75歲以後,老人就要小心斷崖式的衰老,「很多老人就是從跌倒開始,一路打開醫療荷包;等到以後需要有人時時照護時,那更是最大支出的開始!」

除了保持健康,張淑卿認為,有條件的老人,也不應輕言退休。「工作,不只是補貼自己的生活費,對抗通膨,同時還能維持社會參與,避免人家常說的:長輩退休後,退化得特別快。」張淑卿說。

她表示,老年可分為三個階段,65歲到74歲是「年輕老人」,75歲至84歲屬於「中老人」,85歲以上為「老老人」。現在社會上處處缺工,很多年輕老人不是不能工作,而是不適合承擔與年輕時同樣強度的工作,這時就需要「職務再設計」與「工作環境再設計」,讓年輕老人可以「有生產力的老化」。

例如,一份工作可劃分給兩個、三個年輕老人;或者年輕老人一周只工作二、三天;或者經由職務再設計,由年輕人搭配年輕老人完成;或者為年輕老人設計輔助的省力工具。

不過,要讓年輕老人能夠繼續工作,政府也得幫忙。張淑卿說,一是「健保不能倒,勞保不能倒,長照做到好」,這是國內大多數高齡者的期盼,其二就是在法規面幫一把。

近年,老盟積極倡議刪除勞基法第54條65歲強制退休條款。

勞基法第54條給雇主權利,當勞工年滿65歲,雇主可以強制其退休。老盟認為,應讓勞資雙方合議,看怎麼調整,而不是一刀切,很多人最後只能離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銀髮居住正義/推動市場化 避免世代對立
下一篇
銀髮居住正義/應對超高齡 普及「識老教育」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