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ESG最前線/ESG強制力 驅動企業邁向永續

ESG示意圖。 圖/Pexels
ESG示意圖。 圖/Pexels

本文共794字

經濟日報 吳育宏(威煦軟體開發公司總經理)

早年企業推動ESG,有各種利多因素帶來「吸引力」,例如提高企業品牌形象、爭取投資人及消費大眾認同等。近年來政府主管機關在ESG挹注了許多「強制力」,像是提高監管標準、加重罰則等,讓「趨吉」與「避凶」兩股ESG驅動力同時存在。

來自政府的監管力道又可分為三大面向,簡述如下。

一、強化揭露(申報)要求

根據中華民國勞動部預告「優先管理化學品之指定及運作管理辦法」修正草案,政府對於具危害性化學品的申報範圍及申報頻率,均採取愈來愈嚴格的標準,目的在強化主管機關對產業化學品運作風險的掌握。

美國政府近年也有多次對ESG資訊揭露不符規定開罰的紀錄,例如德意志銀行ESG投資資訊不實,就被定義屬於「漂綠(Green-Washing)」的違法行為。

更完整、更頻繁的資訊揭露,是國內外企業都將面臨的要求。

二、追溯源頭資料

前述「優先管理化學品之指定及運作管理辦法」修正草案,強制要求化學品運作單位必須同時揭露「公司統一編號」與「工廠登記編號」兩項資訊,以利主管機關查核與勾稽。

簡言之,政府的公權力將會更深入運作現場,試圖更早發現風險、發揮強制力。

同樣的道理,國際永續報告書的揭露準則也朝「源頭資料透明化」的方向演進,迫使企業從產品研發、製程設計等價值鏈的最上游即開始思考永續經營的議題,而非等到危害、風險發生時才亡羊補牢。

三、提高罰鍰責任

擴大究責對象、運作範圍與罰緩金額,是全球各地政府共同的趨勢。行政院在2024年3月通過「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草案,企業若未依法申報危險物品(或申報不實),工廠負責人之罰鍰從原本的5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為的就是驅使企業主、管理階層更加重視工安議題。

國際知名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甚至與往來銀行訂下協議,若是特定的永續績效指標表現欠佳,將受到定期罰款。

在諸多罰則明文化、具體化之後,ESG不再只是包裝修飾的口號,而是對企業有實質財務影響的一股力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智慧經營/新光投信董事長劉坤錫 沉澱思維 打破舊框架
下一篇
發現薇趨勢/別急著看衰AI Pin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