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法律頻道/導入AI 優化法律科技服務

人工智慧(AI)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人工智慧(AI)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文共1161字

經濟日報 黃沛聲(立勤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Legal Tech即法律科技,指的是運用科技手段來優化法律服務的產品,其發展始於20世紀末,當時主要聚焦於簡化文書處理和數據管理。隨著2000年代初期網路的普及,法律服務開始探索電子化,例如線上法律諮詢和數位合約管理系統的早期形式,在美國以DocuSign為代表的電子簽名技術,開始廣泛應用於簡化法律合同簽署。

近年來,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已顯著改變法律領域的運作方式。AI的應用不僅限於自動化繁瑣的文書工作,更擴展到案件預測、風險評估和法律研究等真正內容創造的法律服務核心。

例如,AI驅動的預測分析工具可以評估案件結果的可能性,從而幫助律師做更精確的策略決策。此外,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被用於從大量法律檔案中抽取有用資訊,提高法律研究的效率。

當前的趨勢顯示,AI不僅能提高法律行業的操作效率,還能在某些情況下提供策略建議,尤其是在合規性和監管科技(RegTech)方面,更是顯著。未來,預計AI將會進一步整合更深層的學習和分析能力,在維護法律倫理和提供個人化法律解決方案上呈現效益。

除了提升律師工作效能,AI技術也為當事人帶來更便捷的法律服務。基於自然語言理解和知識圖譜技術的 AI法律諮詢系統,能夠通過對話互動,初步理解當事人遇到的法律問題,並基於一般情形給出相應的指導建議。這使得普通民眾能夠更低門檻地獲取專業法律資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專業法律服務供需失衡的問題。

AI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帶來多種法律議題,最常被熱烈討論的「AI創作的著作權」歸屬問題,就是一個亟待釐清的複雜議題。

隨著AI生成內容技術的進步,除了能自動生成文字之外,也能生成圖片、音樂、影片,因此愈來愈多系統主打文學、藝術、功能性作品都能以 AI自主生成。

然而,在現行的知識產權法體系下,作品能否獲得著作權保護的前提,是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人類原創性」。那麼,純粹由AI演算法生成的作品,人類應有「何種程度之投入」才足以被賦予著作權?將會是關鍵討論核心。如果可以,著作權的歸屬主體除了系統的使用者外,是否也能約定包括系統的營運者?這涉及權利之未來應用及AI公司的價值。對這一系列問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態度,目前尚未完全統一。

許多報告認為生成式AI的出現,將大幅取代法律服務業的工作,進一步認為法律人將大幅失業。不過這樣的推論顯然過於跳躍,誠如印刷科技、個人電腦科技及網路科技的出現一樣,總有人的工作會被取代,但懂得利用新科技的人將能創造新商機。

縱觀Legal Tech領域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洞見,人工智慧技術的躍升,為法律服務業帶來全新的想像空間。它不僅能為現有的法律服務提速、增質,也重新定義法律人在 AI時代的角色定位,法律人應當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和進取的擔當,主動擁抱前沿科技,把握Legal Tech帶來的歷史性機遇。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老園丁耕讀筆記/現代與傳統的交滙
下一篇
管理前哨站/落實執行力 創造績效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