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542字
格斯科技是台灣第二家設立GWh超級電池芯工廠業者,中壢廠區今年底將全能運轉。董事長張忠傑與技術長暨總經理葉國偉兩人以材料研發起家,主力產品鈦酸鋰電客製化電池應用廣泛,葉國偉接受專訪宣告,下半年將著手規劃二廠,目標2026年總產能上看4~5GW。
跟台灣其他超級電芯工廠以圓柱或方形電池不同,格斯主打鈦酸鋰軟包電池,特色是重量輕、高設計彈性、生產良率比較高,疊片時間較長,技術門檻與成本相對較高,但特色是具安全性及高充放電次數,適應溫度廣,缺點是能量密度低,適合用於無人機AGV、儲能、電巴及農具或工具機。
回專題:逆風中的超級電芯國家隊延伸閱讀
電芯國家隊 3/台灣電芯供應鏈新機會 業者放眼「電池回收」生意
要打造第一座GWh鈦酸鋰軟包電池工廠,尤其是多尺寸規格客製線,格斯花費不少心血,3年前格斯開始籌備中壢新廠,歷經兩年建置,2023年正式開幕,光是申請執照及產線調整優化,就花費不少時間,葉國偉在格斯產能將放量之際接受《經濟日報》專訪,被員工暱稱「葉博」的他,也是公司研發核心人物。
「這座工廠產線最初設計就賦予很多彈性,因為每個不同配方的電池芯,製程都不一樣,甚至時間跟參數也不同,當然彈性也會造成管理上更大的投入,包括治具或參數的管理。」葉國偉表示,這樣的高客製化產線相對於台灣同業單一尺寸產品的產線複雜度跟困難也較高。
因為高客製化,部分設備甚至是跟供應商討論開發,格斯中壢廠第一條產線邁入全能量產時間比預期略長,足以顯示困難度。
第一廠客製化產線「高難度」,二廠產能倍增磨刀上陣
中壢廠2024年3月產能利用率約3成,預估到6月拉高至5成,目標年底時將達100%全能量產,而隨產能朝1GWh邁進,也會陸續添購移入設備,將後段模組產能擴大,葉國偉透露,格斯現在最大的客戶就是以模組型態交貨,未來將建立自動化模組產線,從前段到後段一條龍生產,也不排斥跟同業合作幫忙做模組。
從試產到量產的技術考驗門檻,格斯花了一年時間終於跨過,後續的產能擴張就可以快速複製。也因此,中壢新廠才在放量,格斯已投入次世代鈦酸鋰電池芯研發,第二代鈦酸鋰電池芯將可突破能量密度限制,作為電動車動力,葉國偉透露,第二代鈦酸鋰電池今年會做量產驗證,預計2年內量產。
由於適應應用領域更廣,目前已有客戶需求,下半年就會開始規劃電池芯二廠建置計畫,包括購地或建廠、產能細節,全用於二代鈦酸鋰電池生產。
「下一個廠可能規劃3~4GWh產能,為單一客戶建造,以滿足2026年客戶的需求。」葉國偉首度宣告格斯的新擴廠計畫,因為以同參數容量生產,比一廠在量產速度上會快得多。以1GWh鈦酸鋰電池芯廠投資約需30~40億元金額推算,二廠總投資預算將上看120~150億元。
對於新客戶身份,葉國偉保密到家,不過格斯過去就歐美日客戶為主,他也透露,現在新開發的客戶類型愈發多元,現在已有客戶承接挖土機電動化專案,未來還有國外客戶提案「零碳排工程」,也就是未來建築工程中所用到的工機具都將電動化,「未來還有上火箭的可能」。
家用儲能被視為下一個電池潛力市場,鈦酸鋰電池雖成本高於磷酸鋰鐵電池,但儲能系統可以用10~15年,比後者3~5年需更換電池芯,也容易因高低溫失控,鈦酸鋰鐵可以適應的溫度更廣,適合調頻儲能需求,「以壽命折算CP值的話,絕對比磷酸鋰鐵有優勢。」葉國偉說。
第二代鈦酸鋰電池獲客戶大單,能量密度大提升
葉國偉也透露,第二代鈦酸鋰電池芯材料將是全新配方,在同樣安全條件下,有高能量密度,所以能成為電動巴士動力模組,跟磷酸鋰鐵或三元電池一起競爭。他透露,該技術是由格斯研發團隊跟國外實驗室及客戶合作,葉國偉說「未來需求非常大。」
相對同業部分產能以台灣內需市場(如巴士電動化或國內儲能商機)為主,葉國偉坦言格斯主要客戶都在歐美日,故所有產能規劃都是出口導向,「客戶給我們的預估需求已經到2028年,至少是5~6GWh!」未來格斯就將照客戶需求逐步擴廠,也不排除到海外設廠。
身為獨資民間企業,沒有台泥或台塑這類大型傳產集團資源,葉國偉坦言,創業過程一路上最大挑戰仍是資本,從建造實驗室到建廠,6年來一直必須靠推銷產品取得客戶後,才能拿到資金,也因台灣缺乏電池芯產業,也此格斯的股東大部分都是自然人,很少法人創投投資,所幸還有獲得政府中小企業利息補貼方案支持。
二代鈦酸鋰電池預計2025年就將先在一廠試產及商品化,並趕在二廠2026年啟用時量產,葉國偉坦言,目前還在客戶調整、商品化階段,隨格斯年底產能放大,明後年就一代鈦酸鋰與高鎳三元電池將與客戶展開長約合作。
目前格斯全公司人力約250人,今年隨產能全能運轉,預估年底將衝上300人,許多量產人才也都靠內部慢慢培養。
歡迎同業合作!盼促進材料設備國產化
面對台塑樂觀量產後一年內拚獲利,能元也轉虧為盈,格斯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對此葉國偉表示,會審慎保守地面對未來營運,至少期望是2025年有機會單月轉正。
中國大陸電池芯產能過剩,導致上游原料價格下挫,電池價格也受拖累,格斯定位跟產品屬利基市場,價格衝擊度較低,「碳酸鋰價格下降是好事,讓我們慢慢追上磷酸鋰鐵電池價格。」葉國偉說,價差拉近讓鈦酸鋰壽命/價格優勢將更明顯。
最特別的是,獨資起家的格斯對跟同業合作抱持開放心態,相對集團化電池芯廠以集團需求為定位,格斯反而跟台灣一線超級電池芯工廠業者都有互動,至於後續合作,不論是後段組裝或其他合作可能,葉國偉坦言:都可以談看看。
「我們接到的客戶,若我們其實沒辦法承接,可以給其他家一起來做,當然,我們希望整個電池供應鏈在台灣能夠更茁壯,藉由合縱連橫,讓供應鏈有更大的契機。」葉國偉坦言,跟同業保持合作開放的態度,是期望未來材料國產化或設備國產化有機會向前推進,過去台灣電池芯材料研發一度走得很前面,若未來台灣材料業壯大,那麼格斯的成品優勢也將展現。
企業專訪
台灣讀者對半導體跟 PC 生產相對熟悉,但電池對台灣來說是新產業。聽經濟帶你一起更深入瞭解台灣這個新興產業的戰略地位。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