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84字
三三會今日舉行4月例會,邀請中研院院士、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演講,他提到,生醫產業要走出台灣必須從人才、法規、規模、通路等面向來看,去年IMD世界人才排名報告,台灣排名第20,但國際人才指標落後,有最好的工程師,但卻欠缺經理人,且經理人國際經驗下降到40名,語言人才也降至41名,語言人才也不夠,甚至沒辦法跟人「吵架」。
楊泮池指出,對於台灣生意產業市場規模與國際布局,在去年BTC會議看法,認為要以台灣為首發市場,健全場域驗證、輔導取證、建立落地應用與市場准入機制,並配合新南向政策拓展國際通路及市場。並提到,參考OECD國家水準,建議將醫療保健支付占GDP比重提升到8%(現約6.6%)以上,不應將生醫產業發展全壓在健保上。
針對2024年生醫產業大趨勢,楊泮池說,生醫產業和生技領域歷經幾年動盪,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導致醫療保健投資大幅成長,而隨2022年疫情消退,生技產業遭遇重挫,預算削減,員工人數大幅減少以及財務管理謹慎,而2023年後,疫情正式結束,未來如何仍拭目以待。
他也觀察,2024年生物技術和醫療保健市場開始重新贏得樂觀,公司更重視效率而非新穎性,併購策略將會回歸,新創公司需要更快實現獲利等現象。
楊泮池也引用MIT資料介紹,2024年十大科技突破,包括AI適用於一切、超高效能太陽能電池、蘋果視覺專業版(Apple Vision Pro)、減肥藥、增強型地熱系統、微小晶片、第一個基因編輯治療、超級電腦、熱泵、推特殺手等,其中,晶片跟超級電腦與台灣有關。
他也跨界提到AI應用,並以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超微執行長蘇姿丰風潮帶動相關族群市值飆漲,也以廣達董事長林百里金句「以後人類會分成懂的用AI與不懂的用AI」兩種人,延伸到AI改變生醫產業發展。
並以美國TriNetX公司2013年以來,從全球三十多國及170個醫療機構建立巨型的真實世界證據網路,台灣有12家醫學中心合作,避免健康大數據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讓「台灣成為AI的殖民地」,應成立自己的國際大數據公司。
另外,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針對生醫產業結合ICT,盼成為下個兆元產業與護國神山群,提出8項建言,包括:一、檢討鬆綁生醫產業的法規限制,以產業化的角度評估台灣的醫療、檢驗等,可以公司型態經營;二、加速「再生醫療法」與「再生醫療製劑條例」的立法;三、透過政策工具,引導及鼓勵投資人投資生技產業、醫療AI等產業;四、因應AI在生醫產業的應用,應針對AI在蒐集數據、數據保存、確保數據不被虛構或篡改等進行規範。
第五則是積極培養生技及醫療高階人才,進行跨領域人才培育;六、生物製劑、抗體、細胞、基因治療都無法獲得健保支付,政府應鼓勵商業保險支持;七、鼓勵銀行對生技產業辦理授信,並鬆綁相關授信規範,以利產業發展;八、健保收入來源主要來自雇主60%、受雇者30%及政府10%,應該提高政府負擔的比重。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