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2024全球名家瞭望/金融資本監管未必多多益善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拉姜Raghurm G. Rajan(網路照片)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拉姜Raghurm G. Rajan(網路照片)

本文共1270字

經濟日報 拉姜

美國監管機構已要求,因應2023年3月爆發的銀行業破產事件,凡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的銀行,應適用更高的資本適足條件。但若考量到小銀行最近發生惡劣的冒險作為,這樣的決策反而令人不解。

其中提議的調整,比方要求銀行業者把特定證券的未實現損益納入資本比率,遲遲未能成案。但大致而言,大型銀行的執行長對此仍不滿意。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便抨擊此提議,警告可能會導致金融機構減少放款,有礙經濟成長。外界在斥責這番嗆聲為自利的「銀行家之論」之前,不妨思考一下銀行資本的作用,以及監管機構是否走對方向。

拉姜小檔案
拉姜小檔案
像證券這類長期融資被列為銀行資本。與活期存款不同的是,證券不必在短期內償還。如果銀行會因為無擔保的存款人爭相擠兌而倒閉,那麼若提高資本額,擠兌就會減少,銀行體系也因此更趨穩定嗎?

遺憾的是,問題要複雜得多。的確,若有兩家風險相同的銀行,有一家的資本融資比另一家多,資本較多的那家存活的可能性會較高。但我們不能假設這兩家機構承擔的風險相同,也無法忽視更高的資本要求會帶給整體金融穩定和經濟的後果。

顯然,透過發售資本來取得更多融資,可減少易受擠兌影響的借款行為(銀行槓桿),也提供吸收損失的緩衝,這是因為銀行損失在影響到存款人之前,會先耗掉資本,如此銀行能經得起一些小狀況。此外,如果監管機關發現銀行資本消蝕,也有時間加以因應。由於監管機構會要求銀行持有相應於風險一定比率的資本,於是資本成了承擔風險行為的預算。

此外,由於銀行資本方面的投資對銀行風險非常敏感,最低資本要求形同一種進場的門票:銀行唯有讓投資人確信不會冒不適當風險,方能以合理成本籌得資本。銀行也常透過保留盈餘、而非通過發售新股來產生資本,資本上的規範也讓獲利的銀行得以成長,同時約束虧損的銀行。最後,銀行因帳面資本的水準也讓公眾有了衡量其業績的憑藉。

這些都是監管機構堅持要求銀行持有合理資本額度的理由。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有的銀行營運資本甚至不到資產的2%,成了岌岌可危的禍源。相較下,在2023年3月出現的波折中,大型銀行都能全身而退,倒是其他監管規範也發揮一定功用。

如今,問題來了:當前還提高資本要求是否還合適?資本或許能提高銀行董事會(或他們所代表的股東)的參與度,從而更有動力限制涉險行為。但曾任職過大型銀行董事會的人都知道,董事會其實完全被管理層牽著鼻子走。想約束桀驁不馴的經營高層,根本是白日夢。有時就連監管機構都不知道銀行所承擔的風險,就算發現風險也無力阻止。

我們固然不希望銀行的資本少到小小損失和狀況,就能引發恐慌和更大損失,但也必須認識到,超過一定程度的資本也可能流於管理不善。歸根結底,更高的資本要求可能提高資金成本,可能限制銀行支應成長的能力。如果資金轉到其他資本需求較低的金融機構,系統也不會變得更安全。

規範是否合理,要看我們是否認識一套工具何時會失效並產生反效果。「多多」未必能「益善」。

(作者Raghurm G. Rajan是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 / 編譯劉忠勇)

本系列專欄由富邦金控獨家贊助

富邦金控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拉姜,Raghuram G. Rajan,印度央行前總裁、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金融學教授、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

上一篇
2024全球名家瞭望/軟著陸、不著陸、顛簸著陸
下一篇
2024全球名家瞭望/中國大陸淨零減碳的省思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