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26字
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雷曼兄弟、貝爾斯登、蘇格蘭皇家銀行及其他諸多金融機構相繼倒閉,迄今已超過15載。各大銀行當時的確難辭其咎,面臨連番責難自屬理所當然,且甘願接受提高資本、禁發股利及控管紅利分配與薪資待遇等諸多要求。幾年前,銀行主管們雖揚言已經受夠,仍不時有子彈從耳邊呼嘯而過。
現在整個氛圍是否終於改變?隨著金融海嘯退潮,新冠疫情期間銀行業是有功無過。銀行業的政治名譽是否已恢復?答案顯然因地而異。
舉例而言,2023年初美國矽谷銀行、第一共和銀行及Signature銀行相繼倒閉,或許使銀行業再受鄙視。但這未阻止美國銀行業對聯準會(Fed)強力執行巴塞爾資本協定第三階段(Basel 3)改革計畫,採取激進的抵制立場。
金融監理機關稱這項改革為「巴塞爾3.1」,表示這只是針對一些未竟之功進行最後的清理。但美國銀行業偏愛「巴塞爾終局」,兩者的內涵截然不同。銀行政策研究所不斷警告,這套計畫將提高家庭與小企業的借貸成本,甚至無法取得信用,負擔因而加重。
銀行業此舉是否會令Fed動搖立場,仍言之過早。但很難想像這種情況會發生在歐洲。我強烈質疑歐洲銀行業是否有自信向輿論界提出自己對資本適足率規定的主張,畢竟民眾對銀行業仍積恨難消。
銀行業慘澹數年之後,由於利率上升,獲利能力隨之提高。歐洲多國政府大為眼紅,紛紛瞄準銀行業實施暴利稅。西班牙不只對獲利徵稅,還實施營收稅,斯洛伐克也推出類似作法。義大利新稅制雖極其複雜,但仍從央行徵得更多賦稅。比利時則發行以散戶為目標的公債,隱然想讓資金從銀行存款流出,因為政府認為銀行存款利率並不適當,但結果就如同政府鼓勵民眾擠提存款。
歐洲國家無論是左派或右派主政,都已對銀行業做出類似結論。左派選民向來就對銀行家心懷怨懟,正在各國崛起的極右派也一向質疑銀行業口蜜腹劍,包藏禍心。
英國一如既往,在美、歐之間擺盪。英國雖未針對銀行提出新的加稅措施,但十多年前就設有銀行特別捐。最近來自政界的治壓力,則是認為銀行業存款利率的升幅太小。因此英格蘭銀行提出的「巴塞爾3.1」計畫比歐陸國家更嚴格。
不過,英國政府已採取一些令銀行家歡喜的作法,包括取消分紅管制。2014年歐洲銀行監理局將銀行主管分紅的上限訂在基本薪資的100%,若獲得股東同意,可提高到200%。
當時英國央行反對這項政策,認為對投資銀行家及交易商設定待遇上限,將使金融機構在景氣下滑時益發脆弱,這也使位於倫敦的美國銀行業者比在歐洲更容易招募人才。
歐洲銀行業雖有心效尤,卻仍三緘其口,因為歐盟對銀行業敵意仍深,且歐洲議會即將在今年6月改選,銀行業生怕激起選民反彈。
如此一來,歐洲銀行業似乎仍備受嫌棄,且營業較不自由,美國銀行業則持續在歐洲攻城掠地,美國銀行業股價也遠比歐盟及英國銀行強勢,這自然不是好事。基於歐洲經濟疫後復甦艱難,加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因此歐洲需要具有競爭力的銀行體系。
歐洲的監理與租稅環境應透過理性分析來決定,而非對銀行業舊恨難消。歐盟執委會任命歐洲央行前總裁德拉基設法強化歐陸競爭力,理應不可或忘此事。(作者Howard Davies是英國NatWest集團董事長、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編譯任中原)
本系列專欄由富邦金控獨家贊助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