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亞洲極端氣候威脅加劇 各國須嚴陣以待

提要

熱浪、強降雨頻頻出現 專家警告災害發生機率高 各國須嚴陣以待

去年亞洲暖化速度高於全球平均,也是受到氣候災害衝擊最嚴重的地區。  (美聯社)
去年亞洲暖化速度高於全球平均,也是受到氣候災害衝擊最嚴重的地區。 (美聯社)

本文共879字

經濟日報 編譯吳孟真/綜合外電

去年全球各地迭創高溫紀錄,極端氣象事件頻傳,亞洲更出現嚴重熱浪和強降雨。專家警告,由於亞洲地區正快速暖化且災害發生機率較高,還有氣候變遷所引發的各種健康危害,今年各國仍須嚴陣以待。

日經新聞報導,每年4月通常是亞洲許多國家最高溫且乾燥的月份,但今年炎熱乾旱的程度仍不尋常,許多城市屢傳攝氏40度以上高溫。

孟加拉政府近期因高溫而下令關閉學校,並發出國家級熱浪警報。此外,泰國首都曼谷近來異常乾燥,4月幾乎無雨。而中國大陸廣東省日前連日豪雨,許多地區上月累計雨量破歷來4月紀錄,造成多人死亡,逾11萬人被迫撤離。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4月30日公布的「2023年亞洲氣候狀況」(State of the Climate in Asia 2023)報告,去年亞洲暖化速度高於全球平均,也是受到如洪水、暴風雨和高溫等氣候災害衝擊最嚴重地區。該機構表示,亞洲急須透過對風險模型和早期警告系統的投資,來加強防災措施。

WMO 3月表示,去年的極端氣候部分起因於聖嬰現象,雖然此現象近來有減弱的跡象,但通常聖嬰現象的最大效應隔年才會出現,於是,未來幾個月預期將出現異常高溫,降雨模式也會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國際勞工組織表示,氣候變遷「對勞工健康明顯有害」,可能引發如癌症、呼吸道疾病、腎功能失調等問題,並影響心理健康。該組織5日公布的報告指出,有數以千計的職災死亡事件和「眾多有害條件的混合」有關,包含極度高溫、由紫外線造成的皮膚癌、空氣汙染、除蟲劑中毒,以及寄生蟲和蟲媒傳染病等。

WMO在去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亞洲地區可提供衛生單位決策者參考的氣候服務「極不發達」,顯示「政府衛生和氣象單位間的關係很不成熟,且合作程度有限」。

未來幾個月將可能發生更多極端天氣事件,亞洲各國如今正嚴陣以待。

日本今年新增一種預警系統,在各地將出現危害健康的高溫來襲前發出警告。新加坡當局也下令營建業者必須監控室外溫度,在氣溫達到攝氏32度以上時,讓勞工每小時休息至少十分鐘。而在南韓,一項由約250人發起的集體訴訟,要求政府正視氣候變遷問題,該國憲法法庭上月23日首度針對此議題舉行公聽會。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印尼擬修法禁止記者調查報導 恐危害新聞自由惹議
下一篇
大陸海纜維修船經台灣沿海常匿蹤 美官員警告 Google、Meta 等提防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