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18字
國立屏東大學校長古源光博士專研化工及食品科學相關領域長達數十餘載。曾任職屏東縣副縣長及屏東科技大學校長的他在屏科大校長卸任後,轉戰屏東大學擔任校長。古源光認為,國立大學最重要的任務是為社會國家培育優良人才,「教育是對未來的投資」但他認為一間學校不能單以培育人才為目的並引用時下最夯的工業4.0,把大學也分成四個階段:
在大學1.0的階段,大學教授僅單純以教書為己任,但古源光認為大學不應只有傳授知識更應該要傳播和研發新的知識,而大學教授就扮演著這樣一個腳色。古源光認為如果老師只知道教書的話,會將知識停留在二三十年前,沒辦法與時俱進。古源光說:「你要那些學生用二三十年前的知識去承擔社會的責任,你說國家有希望嗎」。古源光認為大學2.0,教授除了要會教學,還要懂得去做研究。「知識才會源源不絕,並堆疊上去」。古源光認為這樣還不夠,因為過去很多大學都是比較論文或研究數量的多寡並不能真正與產業作連結。因此工業3.0古源光認為,除了教學和研究,大學必須結合產業。但他也認為產學合作不是只有跟工廠或公司合作,政府裡面還有很多機構,古源光說:「產業的合作也可以跟政府部門,比如教育部有教育政策的研究或者是農委會有農業技術的研究,把研究的成果跟別人做連結,連結了之後才知道怎樣才能夠做的研究是否實用。尤其是做的研究是有價值的,更要跟智慧的結晶轉換成實用的、產業真正需要的」。古源光表示,過去台灣的產業對大學教授常常持保留態度,認為教授高高在上,不懂得產業需要什麼東西,或者研究的東西與產業早已脫離二三十年。古源光認為這樣不行,因此他也鼓勵教授往外走,除了補貼車馬費外,他也提撥學校預算做為誘因,希望老師能多和業界交流,共創產學合作商機。古源光認為,教授或學生有了成果不一定要回饋給學校。「初期學校將經費補助老師做研究,技術移轉金的部分,我們就留給給老師做下一次的研究,這樣老師的研發能量才會源源不絕。」他強調,學校不是以賺錢為目的而是要鼓勵老師多研發、多去了解這個社會需要什麼。他也舉例:有實務經驗的老師和沒有實務經驗的老師可以透過業師共同授課互相了解彼此的需求,甚至到產業去深耕、駐點。
古源光也鼓勵老師創業,希望政府能放寬對於學校或是教授創業的標準。古源光說,未來十年內或許不可能,但學校走向商業化絕對是未來一個趨勢,學校的財政需要獨立自主。未來假設大學真的法人化後,大學要跟多自由財源的部分才有辦法未來這十年去培養教授,他們研究可以帶來很多能量。他提到他以前從美國大學畢業後回到屏科大任教,當時他認為屏東的地下水相當優質,且他本身也有過濾水質相關的技術,或許這是一個商機,但礙於法令的規範,此案最後無疾而終,相當可惜。但古源光也認為說學校畢竟還是學術的殿堂,不應該過於商業化,應該要訂定一個制約的機制取得平衡點。 最後古源光以社會運動家簡吉的「不做月俸盜賊」作為勉勵全校師生的話,這句話也和他的大學4.0理念不謀而合,他認為當一個學校在4.0階段時,便應思考如何去回饋社會。「把大學的圍牆拔掉,讓老師走出去看到社會的需要看到弱勢族群的需要」把大學的功能發會到極致,或許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定位,最終的目的還是要為國家培育未來的人才,這才是最重要的。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